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月活动
2023/06/29
由文秋芳教授领衔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成功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批公布的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团队以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成员为主体,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朱勇教授和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董希骁教授分别带领的教研团队。
一、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党总支开展“弘扬红旗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主题学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6月2日,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党总支组织党员师生走近红旗渠,开展“弘扬红旗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主题学习。此次学习旨在引领同志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体悟、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做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来自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外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的师生以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的同志们一起参加了本次学习。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追忆修渠历程,感初心,悟使命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解决十年九旱的恶劣生存环境,秉承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精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红旗渠。从1960年2月红旗渠修建正式开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10万林县人民10年间克服艰难险阻,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创造了“不可能的奇迹”。
学习中,师生们先后来到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开展现场教学,沿着先辈们走过的历史足迹,感受当年参加红旗渠建设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切身体会红旗渠精神的真正内涵和时代价值。
重温入党誓词,凝聚信仰力量
红旗渠青年洞是红旗渠的核心部分,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名“青年洞”。
党员师生们在青年洞入口处重温入党誓词,凝聚信仰力量,把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紧密结合起来,决心用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科研报国的初心使命。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一堂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生动现实思政课。以红旗渠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历久弥新,已经深深融入每个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了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鞭策我们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我们也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建功伟大新时代。
二、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团队成员受邀探讨“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
2023年6月2日晚,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外语教育研究前沿》“‘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专栏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董希骁教授受邀参加了“《外语教育研究前沿》面对面”第十一期活动,与北外亚洲学院苏莹莹教授一起探讨了非通用语语言学科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内容,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助力。活动通过“外研社•U讲堂社区”和“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公众号直播,吸引了近2000人次观看。
北京外国语大学 董希骁教授
董老师首先就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特点、专业发展趋势、相关研究设想等话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他首先梳理了“一带一路”语言的相关概念。“一带一路”语言主要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6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等。我国对非通用语种的明确定义是指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之外的其他外语语种。一般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的语言都属于非通用语种的范畴。
随后,董老师阐述了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一方面,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非通用语种发展飞速。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开设新语种专业,专业布点猛增。近三年来,非通用语种专业点数量增长基本平缓,标志着非通用语种教学开始从量到质的转变。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多加关注。第一,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教材体系急需完备。第二,学科发展与区域国别研究的融合需要找到契合点。第三,近几年供需脱节愈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能力层次上存在脱节,即重培养、轻储备。非通用语种具有长期储备、紧急动员的特征,平时的需求可能不多,但是一旦需要,就是其他语种无法替代的,如果没有做好人才储备,就无法保证人才语言水平的维持和提升,进而制约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第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应往更深层次的科研合作、产出共同成果方面迈进。
最后,针对上述问题,董老师提供了一些研究选题思路,同时提醒大家既要结合自身学术兴趣和专业背景,也要多多了解各个期刊的关注点。一是从语言政策与规划视角探讨国家语言能力,如语种设置、专业布局、储备模式、动员机制;二是探讨从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国别研究所需要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如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三是从讲好中国故事角度出发,结合新闻传播等学科,运用我们的语言能力,通过话语分析研究对象国话语,经过比较、借鉴,更好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四是探索非通用语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师发展、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程思政。
在问答与交流环节,董希骁教授在线解答观众在论文写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常见问题,帮助大家寻找研究创新点、厘清写作思路、了解人才培养目标等。
在研究创新性和挖掘新角度方面,董老师认为应基于前期沉淀,做一个由点及面的探索,从自身的专业经验和体会出发,寻找共性问题,特别是与我国教学实际情况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建议或启示,或进行国别区域研究。此外,可以从两方面寻找创新点,一方面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从历史、政治、人文视角来探讨更有学科属性的问题。
在被问及研究话题与国内的相关政策和研究趋势的结合点时,董老师认为首先可以通过回顾文献了解前期研究成果及研究趋势。其次,对以往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总结综述时要寻找兴趣点,挖掘研究切入点。最后,相关研究还是要服务国家的政策方针,特别是现在高校开展的主题教育。只有准确把握国家总体发展趋势,提高站位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的政策。
在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政策和相关数据的获取途径时,董老师认为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方面,要关注相关国家政策、宪法,特别是宪法中对语言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表述,再从相关法律文本里寻找语言政策的相关内容,如教育法。另一方面,可以在各国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查找教育政策、语言政策相关问题的数据,还可以在各国的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查找数据,如很多国家的人口普查报告里包含语言方面的基础数据。除此之外,在语言本体规划层面,还可以关注科学院和大学的官方网站,从研究者视角对语言政策制定、规划实施进行学术探讨。
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团队积极开发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力促进岗前教师能力发展
2023年6月13日上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案例中心主任朱勇教授应邀作题为《国际中文教育案例撰写与教师发展》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中文学院文华厅举行,由中文学院朱旻文老师主持,学院80多名中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共同参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 朱勇教授
讲座开始,朱勇教授即指出案例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即案例是对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思考,案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教材资源,是将实践问题理论化、系统化,将高水平研究、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是融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的重要抓手。接着,朱勇教授由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出版物引导同学们思考在此基础上能否有所创新和突破。同时,以《走进经典案例教学:两堂管理案例课》为例启发同学们尝试以新思路撰写案例。
其后,朱勇教授提到案例写作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即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具体有效的反思方式,鼓励同学们作为岗前教师在案例写作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反思能力和专业水平。
活动现场图
在案例撰写方面,朱勇教授指出好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反思性、聚焦性、细节性、可读性、完整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朱勇教授也精要地说明了撰写2.0版案例的原则和具体做法,指出案例标题应有创意,能引发读者兴趣,但要避免做价值判断;案例的内容应包含主要观念、故事情节、人物及困境等要素,每个案例最好专注于单一事件或主要观念,突出核心人物。此外,案例还应包括复杂冲突的元素,提供意外或变化,让案例的主要人物面对困境,以产生有待解决的议题,驱动学习者讨论案例。
讲座最后,朱勇教授鼓励大家在海内外教学实践中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案例写作与论文选题相结合,可以与同伴合作,建立教研共同体,以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效果。朱勇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为同学们的案例写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