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概论》|“我来读文献”【书目阅读】No.115

作者:许均,穆雷

书号:-

出版日期:

定价:¥-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领读专家
蓝红军

蓝红军,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山杰出学者,研究兴趣为翻译学理论和翻译批评。

  导读
欢迎参加第115期“我来读文献”活动
 
本次活动关注话题:翻译学
 
我们的第一阶段阅读将涵盖本书的第一至第七章。第一章讨论翻译与翻译理论的关系,论述了翻译的本质维度与价值功能,梳理了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类别,提出翻译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既要重视实践问题,也要拓展理论资源。第二章讨论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的关系,探讨了翻译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梳理中西翻译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翻译学的创立历程,并指出翻译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章讨论翻译与哲学的关系,对翻译研究的哲学途径进行探讨,对翻译哲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第四章讨论翻译与语言的关系,将翻译研究分为翻译的语言研究和语言学翻译理论两大部分,阐明语言学翻译研究的方法以及发展路径。第五章讨论翻译与文学的关系,介绍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理论,展望文学翻译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向度与空间。第六章讨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探讨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现象及文化路径的翻译理论研究,提出文化路径翻译研究展望。第七章讨论翻译与社会的关系,阐明社会学视角翻译研究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研究方法,并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展望未来的发展。
 
第二阶段阅读的内容是《翻译学概论》的第八至十四章。第八章讨论翻译与历史的关系,梳理翻译史与翻译史研究状况,并提出“新翻译史研究”展望。第九章讨论翻译与传播的关系,从国际关系、语言政策与规划和传播学三个理论视角分析中国对外译介研究,并对翻译传播研究的未来发展作出指引。第十章讨论翻译与技术的关系,论述新技术视域下翻译研究及其发展情况,指明新技术视域下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第十一章讨论翻译与翻译批评的关系,梳理翻译批评的理论途径与方法,总结当下翻译批评呈现的基本特征,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第十二章讨论翻译与翻译伦理的关系,梳理中西方翻译伦理研究概况,指出未来的发展面向。第十三章讨论翻译与翻译教育,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教育实践及研究的缘起、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内容包括翻译的教育问题、翻译教育与翻译教学研究、翻译教育与师资发展和翻译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第十四章讨论口译与口译研究的关系,综述中国和国际口译研究的概况,结合代表性研究案例梳理了口译研究的主题和视角,提出口译研究主要关注五大课题,对口译研究的当下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思考题及解答
第一阶段
如何理解“翻译内在结构的复杂性”这一部分?
蓝老师:所谓翻译的内在结构,就是翻译的构成要素,它包括翻译的主体、翻译的客体、翻译的媒介、翻译的工具或方法,等等。这些都属于翻译的内在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每种构成要素都是复杂的,比如翻译的主体问题,有的观点把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有的把读者以及赞助者也看作翻译的主体。在不同的视角下,翻译主体的构成是不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们把翻译看作语言符号的转换的话,那么执行语言符号转换的主体,就是翻译主体。但如果我们把翻译看作信息传播的话,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信息的接受者就是传播的构成要素,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读者就是翻译的主体。因为读者要接受译本所传递的信息,没有读者,翻译活动就不存在,所以读者也是翻译的主体。如果从语言服务的角度来看,翻译主体的构成包括客户和用户、读者和受众等。这实际上是不同视域下产生的翻译的话语,它反映的是不同的知识结构,观点也不一样。 所以即使我们在回答翻译主体的这一问题,也无法很简单地来回答。例如,林纾是不是翻译主体?玄奘是不是翻译主体?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答案。所以回到我们的问题,它(翻译)的内在结构和构成要素是非常复杂的,“翻译内在结构的复杂性”就是指这个意思。
如何用社会学视角或相关理论来进行翻译学研究?
蓝老师:首先,关于“翻译与社会”这一章,更多是关注翻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仅是用相关理论来研究翻译。第一,用社会学的理论来做翻译研究。第二,用社会学的方法来做翻译研究。第三,把翻译看作社会性行为来开展研究。即使你不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它也算作一种视角,也是从社会的视角来看翻译。比如我们说翻译是一种社会实践,那么你就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的。此外,用社会学的理论还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学的方法。深度访谈、深度阐释等定性研究方法,以及定量的研究方法,很多都是社会学的方法。问卷调查也属于社会学的方法。 社会学的理论包括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资本等概念,以及拉图尔和卢曼的理论,这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翻译领域的社会学理论。但实际上社会学的理论非常多,比如马克思主义,它也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因此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不一定要采用书中所提到的布迪厄、拉图尔、卢曼这三个著名学者的理论来进行研究。 另外,我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注意我是用理论来回答翻译的问题,还是来佐证他们的理论。如果仅是佐证理论的见解的话,那么基本上你的研究就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你就得不到什么新的发现。如果是回答翻译的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找到翻译中真的问题在哪。总之,社会学理论非常复杂,我们可开拓的空间也很大。
本书给人的初步印象是,翻译学似乎只能在与其他的学科的关系中找到自身。我们应该如何保持翻译学的学科独立性?
蓝老师:翻译何以成学?首先在于它是不是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翻译当然是独立的研究对象,其他学科,即使是语言学,也不研究翻译、语言转换或者翻译的功能问题。其次,在于它是否有成体系的方法论。除了前两个章节,其他每一个章节里面,实际上都有一个主题,例如翻译和文化、翻译和语言。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实际上是引导读者来思考如何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所以它也可以看作方法论的建构,这个是翻译学的方法论。 另外就是它的学科学术共同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实践体系,就请大家重点看第一章和第二章。有关知识体系,本书是从关系论的角度来建构翻译的知识体系。这是一种视角,它并不代表翻译学的全部,也不是说它否定了原来从线性的角度来建构翻译学知识体系的努力。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多是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创新性建构,而不是说它消弭了翻译学自身独立的学科地位,反倒是从关系论视角帮助我们认识翻译的存在。比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从关系论的角度来认识人的本质的。那么同样,我们认识翻译的存在、翻译的本体,也是聚焦从关系论的角度来认识翻译的存在。这正好彰显其学科的特性和独立性,也是从这个角度来建构知识体系。并不是说,关注翻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翻译学的学科独立性就没有了。
书中提到人们以比喻的方式来表达对翻译的认识,是否这里用“隐喻”会更全面?因为Hans Blumenberg提出用“背景隐喻”(background metaphors)来论述隐喻对于翻译概念研究的重要性,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也在讨论隐喻对于我们认知的重要性。
蓝老师:这里提到用比喻的方式去认识翻译,是指用普通老百姓熟知的打比方的方式,去说明翻译是什么,是一种话语表述方式,是汉语修辞手段。在汉语修辞中,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也就是隐喻)。而这位读者提出的“隐喻”,是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的。在认知领域的学者看来,我们是以隐喻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的。修辞中的隐喻和认知领域的隐喻,以及语法中所说的隐喻,这是隐喻的三个范畴。所以,书中所用的比喻,和认知领域中的隐喻,不在同一范畴。
书中提到“翻译活动中各主体生存的社会是复杂的不断演化的巨系统”,此处的“巨系统”指什么?
蓝老师:巨系统是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翻译活动。首先事物是不会单独存在的,总是和别的事物发生关联。翻译与外部世界也构成了系统,而这个系统不是小的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不断发生变化的系统。“巨”,是巨大的意思,是指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所谓巨系统,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以系统论的方式来看待翻译的构成,这个系统的内部结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很复杂的。
历史的文本性和翻译的历史性,其中翻译的历史性该如何理解?它与所谓的重写翻译史是否有某种关联?
蓝老师:这位读者注意到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其实,和重写翻译史有关联的是前者,是历史的文本性这一概念。而翻译的历史性,则有两种理解,一是翻译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下发生的。这意味着我们在认识翻译活动的时候,不能脱离它的历史语境来看。所以我们说要回到历史的现场去考察翻译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此外,只有回到历史的现场,才能更好地看到翻译的真实存在。所以第一个方面是指翻译的发生是有它的历史条件的,我们不能脱离相应的历史条件、历史语境、历史逻辑来看具体的翻译活动。翻译的历史性,第二重意思,则是指翻译具备相应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所以翻译的历史性具有多重含义。所有的翻译,都可以说得上是历史的,都发生在过去。我们在看别人译文的时候,译文已经生产出来了,这也是指翻译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则是一种改变了历史观念的表述。它是指,我们要了解历史,只能通过文本,即文献和留存物。文本是宽泛意义上的理解,并不是指纸质的文本才叫文本。它是指经过人的叙述,然后记录、留存下来的那些东西。这也就意味着,你所见到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思想史,都是人家已经写好了的。所以,历史的文本性就是指,历史文本的书写都有它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是对历史的书写,而非真正的历史。这就和翻译史的重写有关。不同视角的历史书写,都有其合理性。重写翻译史并不是要推翻重来,而是要获得对翻译的新认识,获得更丰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