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口译教学理念与实践》|“我来读文献”【书目阅读】No.116

作者:詹成

书号:-

出版日期:

定价:¥-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领读专家
詹成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广外MTI教育中心主任。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资深会员、世界译联 (FIT)和国家人社部认证同声传译员,有20年国际会议口译工作经验,为千余场次国际会 议提供同声传译,为近百位中外国家元首及政府领导人担任译员,曾获“南粤优秀教师”、“中国翻译事业优秀贡献奖”、“广州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多项荣誉;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广东省高校 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主持202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口述影像训练对口译认知加工能力的效应研究”。出版《政治场域中口译员的调控角 色》等四部专著,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编写了十部国家级规划教程,国家级 精品课程“英语口译(课程系列)”主讲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

研究方向:
  导读
欢迎来到第116期“我来读文献”活动
 
本期活动关注话题:口译
 
从 1979 年专业化口译人才培养在我国兴起以来,经过 40 余年时间,伴随着“翻译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一个独立二级学科,我国的口译教学获得迅猛发展。口译已经从一种外语教学的手段,发展成为以培养口译专业人才,出口译产品为目标的专业方向。从事口译教学的一线教师,对“口译教学如何定位”“口译的课程体系设计”“口译究竟应该怎样教”等问题开展了持续的探讨和研究。
 
基于编著者二十年口译教学的经验,《口译教学理念与实践》集中阐释了口译教学的宏观体系设计,也展示了口译课堂实践的具体思路方法,所体现的是口译教学理念和实践探索,更是对一线口译教学工作的回应。从编写思路上看,这本书既非纯研究型专著,亦不同于市面上的口译教材,它更像是一本“说课录”式教学指南,将口译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每项练习都以实例展开介绍。在对口译教学的“what”和“why”进行概览的基础上,本书更多着墨于探讨口译教学中的“how”,以期能够真正打通口译的教与学,让口译教师可以借鉴,直接用于课堂操作;也让口译学员可以复制,有效地开展自我训练。

 

  思考题及解答
第一阶段
您所在的院校开设何种口译课程?其层次、对象和性质如何?
詹老师:口译作为一门课程,在不少学校已经成为了一个专业或者一个专业方向,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开设。这个问题是希望了解各位所在院校开设的口译课程是何种类型,面向的对象是什么,以及口译课程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并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是希望老师们在读这本书的同时,能够结合自己作为口译教师或者口译学生在口译的教学、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进行反思,带着这些思考更明确地设计和开展口译教学与学习。
您的学生学习几门口译课程?时间和强度如何?口译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怎样的?
詹老师:我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提出了一个四个学段的教学大纲,也可以说是一个总的课程规划和设计。书中所提到的四个阶段可以应用在本科,对应四个学期,也可以应用在研究生阶段,在两个学期之内完成。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对象、课程特点,以及所在院校的口译教学总体设计来进行安排。
您在口译教学中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模式?操作时有什么问题吗?
詹老师:国内的口译教学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语言强化的模式,在外语专业里面开设口译课程,将口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训练,注重的是不同语言的特殊性,通过口译来强化学生的语言水平。第二种是知识累积的模式,把口译当作一种行业性的工作,涉及不同门类和不同领域,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主题知识,因此口译教学往往按照行业或者领域的专题来组织。第三种模式是现在更加普遍被采用的一种模式,即技能开发的模式,把口译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特征的认知行为,需要特别的技能组合。口译教学要涵盖各种相关的技能,帮助学生开发和提高从事口译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各位老师可以结合所在院校的特点去思考,我们在口译教学的过程中走的是否是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路径?我们的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形成呼应?在不同的教学模式的操作中有哪些具体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甚至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课题。
对于那些对口译兴趣不大的非翻译专业学生,口译教学的价值是什么?如何通过迁移,让口译技能在学生所需的综合能力中得以有意义的显现?
詹老师:首先我们要思考,口译教学是为了什么?这个其实涉及到技能的迁移,也就是说,我们教口译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以后都去从事口译相关的工作。在英语(外语)专业,甚至是非英语(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口译教学的内容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意义的,这就需要实现能力的迁移,也就是说,我们在口译课堂中不能够仅仅只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转换上面,而是应该把口译当作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认知过程,一种不同于其他类型工作性质的认知行为。学生可以在口译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一些他们在做别的任务时也可以运用得上的实实在在的技能。即使学生以后不去从事口译相关的工作,也至少可以通过口译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communicator,学会听懂别人说的话,理解别人的意图,能够自如地、准确地、有条理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学生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具有更好的交际能力、传播能力和表达能力。
口译教学中的技能、语言、知识三者的比例及关系如何?您所教授的课程是如何分配各项内容的?
詹老师:口译教学中的技能、语言和知识应该以什么为主,以什么为辅?我认为口译教学没有一概而论的模式,而是要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来确定。目前大多数院校可能都以技能为主,语言和知识为辅,但在某些院校也可能以语言为主,甚至在一些专业课程里以知识为主。例如医学口译课程以对话口译的形式开展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相关的知识,即以知识为主线,而非以技能为主线。因此技能、语言和知识的比例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所在院校的特点作出调整。
什么是“口译前技能”(pre-interpreting skills)?您在口译课程上如何实现“以非口译练习带动口译能力”?
詹老师:本书的第二部分进行了技能的分解,首先我们要把技能做一个阶段性的划分。传统的口译教学更关注语言转换,而本书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或者说是能力的迁移,pre-interpreting skills,即口译前技能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部分的技能往往是可以迁移的,它跟语言转换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而涉及译员思维模式的培养,训练学生像口译员一样去接收、理解和加工所听到的信息。本书的第二部分对怎么听、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如何信息重组、如何提高工作记忆,以及演讲表达口译笔记等做了一些详细的说明,并结合理念以具体的课堂案例展开阐释。
读者提问: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培养学生口译能力的同时,融入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口译与国际传播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样的?从国际传播这一途径进行口译研究或口译教学可以有哪些角度?
詹老师:首先我们需要分解一下国际传播能力的构成。我认为国际传播能力首先来自于一种文化的觉知力,要对所在的文化有非常深入准确的理解;其次需要有话语能力,能够很准确到位地理解话语的意义,找到不同文化转换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话语意义的偏移;最后需要有一种话语的重组和表达的能力。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认为口译能力是国际传播能力的一个部分。 如果我们能够把口译能力扎实地培养好,这本身就是一种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突出国际传播话语的创造和选择。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多多使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突出中华文化的立场,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等等,从选材入手,把国际传播能力的需要纳入到口译能力培养中,把它作为口译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关于如何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可以对国际传播能力进行一个分解,然后把它跟口译能力进行比较。其次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口译方案,例如如何从口译教学中体现和接轨国际传播能力的要求。另外我们可以从国际传播的途径进行口译研究,如何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做一些实验的研究,研究如何通过方法手段提高国际传播的效果,或是做一些对象的研究,也就是接收端方面的研究。
读者提问:对于有想法未来想继续深造进行口译教学研究的口译专硕学生,詹老师有没有什么建议?在文献阅读方面,詹老师有没有其他推荐阅读的文献?
詹老师:在口译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够仅仅只是往内看,而是要更多地朝外看,很多人都是在本学科内部进行挖掘,如工作记忆的问题、语言转换的问题、口译笔记的问题等等,这是一种inward的眼光,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更多地往外看,跟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如果要做口译教学方面的研究,除了口译相关的文献之外,还可以读一些相关学科的文献,具体的文献选择取决于个人对口译教学的哪些方面感兴趣。 口译教学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例如教师发展研究,可能涉及到自我认知、身份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可以读一些教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文献;如果要研究口语教学中的评估问题,那么可以读一些测试学的文献;当然我们也可以去研究学员的能力发展,这样就可能需要读一些认知语言学方面的文献。口译教学的研究范围其实非常宽广,具体的选择取决于个人对于哪一个研究领域或是具体的研究问题感兴趣。 对于在读的同学们我还有一个建议,可以从所读文献的参考文献入手,从index以及references延伸出去,对相关的领域做一定的涉猎和一定的掌握。
读者提问:在口译课堂教学中,哪个模式比较适合理工科学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
詹老师:目前国内的口译教学基本已涵盖了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类型。教学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开设口译课程的目的是教授口译技能还是以口译的形式来强化语言。如果是前者,那么可以用技能开发的模式,细化技能的分解,适当降低选材的语言难度。如果想要以口译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外语,那么可以选择语言强化的模式,把更多的课堂时间放在语言转换、双语的比较以及外语的表达和理解方面。
读者提问:在AI的时代,像医学口译这样比较专业的口译,是不是要以纵深发展来取胜?
詹老师: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AI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我认为我们要更多地突出人性。学生作为交际的参与者,不需要跟机器比赛专业知识词汇的学习速度,其优势在于能够很好地理解各方在交际上的诉求和需要。
没有很多口译实战的经验,如何从事口译教学与研究?
詹老师: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目前国内很多的口译教师其实都是在不具备非常充分的口译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教学的,这也是国内口译教学发展迅速,需求巨大所带来的一个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跳过口译实战,直接从别人的口译教学反思或经验中学习,例如本书就可以做一个参考,教师可以学习别人的口译教学反思或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至于如何从事口译研究,这个取决于具体的研究方向。如果没有很多的口译实战经验的话,可以避开相关方面的研究,更多地从教学、教师、学能发展等角度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