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Methods in Sociolinguistics: A Practical Guide
推荐理由:
该书是一部学术文集,汇集了20位专家,每人负责一章,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对每一具体方法进行了深入讲解和介绍。该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介绍与实例紧密结合。从第二章到第二十章,作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均采用了理论介绍与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没有任何一个章节是纯粹的理论介绍,或者纯粹的实践操作。编者之一Janet Holmes是社会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其率领的编写团队,协同发力,为读者奉献出各自最为精彩的研究方法展示。本书与上一本书虽均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著作,但是编写思路大不相同。读者可以将两本书结合起来阅读:既能获得有关社会语言学研究一般流程的基本知识,又能了解具体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Sociolinguistic Fieldwork
推荐理由:
该书是一部结合具体学科而编写的方法论专著。主要特点是:编写思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流程展开——从设计到实施——组织起各个单元。这可以使读者对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有总体了解。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研究方法的讲解与具体学科知识相结合,针对性强。作者通过大量社会语言学调查研究实例,讲解研究方法在每个具体环节的应用,对从事该学科研究的人员来说,具有特定的指导意义。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
推荐理由:
一门学科要有开拓和突破,需要深入了解学科自身的发展史。随着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不断成熟发展,中国翻译史研究也渐渐成显学。史学研究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基本训练,也需要在承继旧学的基础上,开创出学术新观点。本书将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翻译史的理论和研究的发轫、演进、承势、转折进行了系统梳理,也收录了香港、台湾两地的翻译史研究成果,内容既包括重要译学经典,亦涉及对不少还活跃在译界的专家学者之专门论著的评估。本书作者邹振环是著名历史学家,也是我国翻译史研究中最有建树的学者之一。他对翻译史资料系统的发掘和整理,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我国的翻译研究影响极大,也是翻译研究学者寻找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
Corpus Linguistics for Vocabulary: A Guide for Research
推荐理由:
语料库语言学作为最具活力、发展最为迅速的语言学领域之一,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语言学各分支的研究中。Routledge于2015年3月起推出了“语料库语言学导论系列丛书”,旨在为那些想在各核心语言学分支使用语料库方法的研究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教程。目前该丛书已推出四本,分别为《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料库语言学与语法研究》《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及对比研究》以及2017年10月刚刚出版的《语料库语言学与词汇》。
《语料库语言学与词汇》一书旨在为语料库初学者介绍一系列词汇研究中切实可用的工具、方法及流程。因此,书中涉及大量操作实例,便于读者模仿演练;还附有较多习题及答案,便于自检学习成效。刚入门的读者通过阅读该书,可以对以下研究问题获得较为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1)英语中哪些词是最常用的高频词?实义词与功能词哪种更为常用?
2)口语和笔语中的词汇有哪些不同?
3)词汇研究中,搭配和多词单位到底有何重要之处?
4)如何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使用语料库实例?如何利用语料库词频表决定词汇教学的顺序?
5)中介语都有哪些特征?
6)学术英语与日常用语有何不同?
7)词汇是如何辅助构建语篇结构的?
8)词汇都有哪些语用功能?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 Environment
推荐理由:
格雷厄姆•哈根(Graham Huggan)和海伦•蒂芬(Helen Tiffin)在《后殖民生态批评:文学、动物与环境》一书中把人类之间、人类与动物及人类与环境的错综复杂关系放置于后殖民文学作品中进行探讨,讨论的话题包含生态扩张主义(ecological imperialism)、种族主义与物种主义(speciesism)、食人(cannibalism)与食肉(carnivory)、干预倡导主义(advocacy)与行动主义(activism)等,涉及全球变暖、食物审查制度、人口急剧增长与动物种群灭绝等多类当代热门话题。本书将生态批评的研究维度与后殖民文化分析相结合,关注在历史及当代生态发展和生态伦理构建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批评以美国生态批评为代表的“生态地方主义”倾向,指出这种思维方式实质是带有后殖民主义式的种族政治,强调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当代,应该反思西方发达国家提倡的生态发展观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带来的环境毁坏,揭露西方鼓吹的“可持续发展观”所暗藏的殖民主义内涵。该书构建了后殖民生态批评学说的核心概念,即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的关联性、对西方主流话语的挑战性和从文学理论研究向促进社会公正、经济公正和生态公正转化的干预性。作为后殖民生态批评学说的奠基之作,《后殖民生态批评:文学、动物与环境》一书试图颠覆殖民主义话语的理论根基,重建人类之间、人类与动物和环境的关系。该书不仅倡导在文学作品解读上采用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考察文本中所蕴含的多重内涵,同时还强调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催化剂,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力量可以推动社会公正与环境正义的建设。贝特(Jonathan Bate)在《大地之歌》(Song of the Earth,2000)一书中已将殖民压迫与征服自然联系起来,认为历史上的殖民征服,实际上是西方自然观的延伸:殖民地就是被物化的自然,可以随便攫取、随意处置。格雷厄姆•哈根和海伦•蒂芬的《后殖民生态批评:文学、动物与环境》则进一步探讨生态批评中的社会属性和后殖民文化批评中的生态内涵,将生态批评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中,直面人与动物基本生存权利的冲突,为生态批评开辟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