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推荐理由: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系"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归纳了非文学翻译的特点,提出以英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实践,详述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译文质量,介绍了文化成分的翻译、翻译改写、原文纠错、批判性思维等专业译员需要掌握的高级技能以及法律翻译应注意的问题,可按书索技,实用性强。
非文学翻译
推荐理由:
《非文学翻译》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非文学翻译》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语料库语言学文摘(2012年第1期)
推荐理由:
语料库,顾名思义,即语言材料数据库。而其对应的英文corpus(源于拉丁文,复数corpora),有“身体”、“尸体”、“~体”、“汇集”等义,初一接触,实在让人不明就里。事实上,corpus的本义,除见于一些专业术语和固定表达外,已很少用。与现代语言学概念中corpus相近的用法则有a corpus of Shakespeare(莎翁作品集萃)。如今,语料库语言学中的corpus,则专指服务于语言研究及应用,存储于电脑中的大量真实语言材料的电子文本汇集。
现代大型电子语料库及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大西洋两岸,经五十余年发展,至今几成显学。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朝阳学科:注重语言事实的量化描述,分析流程规范,逐渐赢得学界的认可。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语料库方法强于语言用法特征的描述,弱于理论阐释,因此,有必要向其他语言学流派,或其他学术领域虚心求教,以求学科臻于完善。
在语料库研究成果应用方面,西方学者已迈出坚实步伐,在语法书编写、词典编纂、教育教学上都有诸多经典案例。国内语言学界利用语料库者也已不在少数,对相关理念、方法的把握并不落后于西方。我们期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的问世,这自然需要学界同仁不断精进。
在我国,语料库语言学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已有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中国的语料库语言学者筚路蓝缕,从草创到开拓,从试验到创新,功不可没。在他们身影的背后,留下一行行清晰的脚印。他们创建语料库,培育团队,立足本土开展语料库应用,引介与创新并重,如今已成果缤纷,蔚然可观。今天的中国语料库研究大“家庭”里,汇聚了德高望重,笔耕不辍的长者,年富力强的中坚,更有一批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士与我们同行,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富有活力的学科队伍。
编辑这本《语料库语言学文摘》,意在记录和追踪我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动态,使之成为了解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窗口,以期做到拥一卷《文摘》而可观大略。入门者若由读《文摘》开始,则开卷有益,精进者则可在此基础上广闻博览。我们以此期望,中国语料库语言学学界能做出既具本土特色,又能与国际学界对话的优质研究。
《文摘》计划每年两期,以电子版和少量纸质版免费公开发布。《文摘》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编辑,主要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语料库语言学团队完成。
有心流动的课堂:教师专业知识的叙事探究
推荐理由:
教师专业知识的叙事探究:这是一个很好的叙事探究案例。作者对研究背景的介绍非常充分,对细节的描写也很有深度,基于叙事的理论提升和研究者反思也很有特色。总之,本书非常适合想具体、深入了解叙事探究的读者,非常具有可读性,是一个不错的范例。
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推荐理由: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本研究基于一个科研项目,研究设计严谨,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研究团队做了细致、深入的实地工作并进行了深度的合作、讨论,发现、采集了非常有意义的资料,并有非常值得称赞的理论建构,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有独到见解,很有启发性。本书适合从事教师研究的研究者参考,同样适合一线教师阅读,以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