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一): 英语后续课程教学
2013.05.04 - 2013.05.05 北京
主讲专家: 文秋芳、杨鲁新、张健、谢福之、夏玉和、白晓煌、张颖、邱枫、
价格:¥1200.0
本研修班讲解课程设置理念与原则,结合典型英语后续课程范例,探讨文化类、专业类、技能类、应用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估模式,为高校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提供指导。
主要板块包括:
1.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与原则
2. 如何开设一门新课程: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3. 技能类课程教学实践:口语与写作
4. 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
5. .文化类课程教学实践
关注后续课程教学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研修班成功举办
2013年5月4-5日,由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承办的“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研修班”成功举办。来自全国96所高校的190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期研修班,共同探讨高校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本期研修班主讲专家阵容强大,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杨鲁新副教授、夏玉和副教授、邱枫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谢福之教授、白晓煌副教授,复旦大学张颖博士,分别就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及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讲解,并结合典型英语后续课程范例,探讨文化类、学术英语类和技能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估模式。
会场全景 |
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设计:理念与实践
文秋芳教授为本次研修班作了题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理论框架与过程”的主题讲座。文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后续课程的内涵,同时指出,构建后续课程的体系,需要把握课程体系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评测手段。这四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其中课程目标是方向,是起点,也是终点;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教学组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评测体系是检验目标实现成效的工具。文教授还强调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以及学科需求。各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使学生各学所需,各尽所能,将学习的选择权归还给学生。除了宏观理念,文教授还从教学实践的微观层面提供了输出驱动假设、问题驱动假设、教师辅助渐减法等指导,使参班教师受益匪浅。
文秋芳教授 |
杨鲁新副教授的讲座题目为“如何开设一门新课程: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杨老师向参班教师介绍了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四个要素(目标、原则、需求、环境),课程评估体系,课程设计步骤,以及怎样根据课程设计选取使用教材,让参班教师对具体一门课程的设计有了一个全面、清晰认识。杨老师强调语言是思维的媒介,内容的载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来学内容学思维,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教学的重点应是学习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
杨鲁新副教授 |
典型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实践分享
英语报刊选读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针对“英语报刊选读”课程同参班教师进行了经验分享。张健教授首先提出排解新形势下教学困惑的途径,即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知识的扩充、后续课程的开发和教材资源的拓展,并进一步针对“英语报刊选读”这门课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分享了自己授课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张健教授 |
英语国家概况 针对文化类后续课程中开设院校较多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首都师范大学谢福之教授和白晓煌副教授分别从课程目标以及具体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同角度同参班教师进行分享。谢福之教授提出课程目标应包含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重要方面,白晓煌副教授以《英语国家概况》的第九章美国历史为实例,具体阐释了课前、课中和课后如何具体进行教学安排,并同参班教师分享了自己组织课堂活动的方法。
谢福之教授 | 白晓煌副教授 |
学术英语 复旦大学张颖博士从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切入,结合国内外学术界对学术英语概念的理解,首先提出自己对学术英语的独到认识。张颖老师认为:“学术英语不是普通英语加学术研究”,学术英语是包含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正式的语体特征等,后者包括学术英语能力,如质疑能力、评判能力、论证能力和交流能力。接下来,张颖老师结合教学录像,同参班教师分享了如何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术英语·社科》介绍了具体教学方法,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学术语言技能,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张颖博士 |
英语口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玉和副教授从宏观上向参班教师介绍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新需求及对策。夏老师提出,在今天的中国,语言的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这也就对口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新目标应是:实现自由交际(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准确表达信息(文化差异、知识传递)、主动表达思维(阐述观点、提出论据)。针对这些新的目标,夏老师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邱枫老师则用具体实例,从微观的口语课堂层面为我们呈现了在新的口语课程目标下,一堂口语课堂的开展过程。邱老师从支架理论、输入假设理论“i+1”模式等方面为参班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策略,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夏玉和副教授 | 邱枫老师 |
英语写作 杨鲁新副教授向参班教师介绍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念,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写作教学心得和经验。通过一系列典型的教学实例,为大家展示了指导式写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各项写作技能(如列提纲等)和策略(如对比修辞等)中的运用,同时阐明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扮演的示范、启发、支持、反馈和评价角色。最后,杨老师还介绍了学术英语阅读写作课程的设计,使参班教师深受启发。
杨鲁新副教授 |
除了主题讲座之外,本期研修班还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为不同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有效平台。参班教师们围绕主题讲座的收获、后续课程开设的建议和困惑等展开了深入讨论。最后一天下午,来自北京大学的刘红中老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王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杨莉萍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的蒋勋蓉老师分别分享了自己的院校开设相关后续课程的经验,为其他院校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院校交流 |
研修班的最后,外研社高英分社常小玲社长将外研社的后续课程资源做了详细介绍,提出教学资源建设一定要达到“建设课程体系,引领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并表示外研社将一如既往地对高校课程改革和师资培养提供大力支持,进一步推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和创新。
常小玲社长 |
今天下午听了杨鲁新老师关于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讲座,受益匪浅。从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老师指导过渡到自我修正、自我改进、提升英语写作水平,都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和提升,尤其是在如何调动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进行灵活互动的写作课内课后教学活动、布置写作任务、检测学习效果。
6-5
英语教学首先是教师个人的学习,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个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会有底气和实力开展各类后续课程的教学探索。
4-1
这次研修班采用体验与合作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参会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大家分享经验,积极思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6-4
看到了全国的大学英语同行在工作中的精进,也看到了自己对于工作的懈怠。
3-33
张健教授说:“课程难才精彩,难才刺激,难才吸引人。”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胆量和魄力。
6-19
主要收获是在教学设计中头脑要灵活,思路要宽阔,这不仅得益于听专家的精彩讲座,也得益于主办方特意安排的教师小组讨论与交流环节。
4-19
今天的讲座比较具体,对教学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杨老师关于写作课程的教授方法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让老师和学生都乐在其中。
1-8
本次研修班最大的收获是思想意识的转变,克服开设后续课程的思想障碍,做好个人准备,为今后本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准备。
4-6
夏教授和邱老师为我提供了口语课程设计的很实用的思路和方法;杨教授又从写作的本质入手介绍了写作课程设计的思路,深入浅出,令我受益匪浅。
1-26
下午有几位院校的老师做了本校后续课程设置及讲授过程中的经验分享,觉得这个环节非常好。
6-1
通过文教授系统、富有逻辑的分析使我明确了课程目标多元化、教学方法与评测手段的多样性。
5-29
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与过程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5-23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应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选择研究方向,深入开展。
2-23
今天的课程让我基本了解了关键问题驱动的假设,为自己以后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6-28
英语教学要走出创新之路,就需要“旧瓶装新酒”,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资源,为学生补充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英文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3
对content-based course采取问题驱动假设,教师辅导渐减法,逐渐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
3-6
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恰当使用方法,要使用得不露痕迹,形成自己的风格。
3-1
如何既让讨论内容丰富、气氛活泼,又能兼顾语言学习的训练,需要通过很多尝试、实验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3-36
张健老师知识渊博,幽默风趣,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让我们明白了如何“温故而知新”。
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