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外语教育研习营:架接课堂与职场

2016.08.11 - 2016.08.12 北京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

主讲专家: 孙有中黄伟东蓝纯郑萱

价格:¥1500.0

 

我要报名1471017599000

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与评价

跨文化背景下的全球思维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原则

职场跨文化交际人才需求与大学课堂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计

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示范课

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师素养

跨文化交际研究前沿

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国际美国研究学会(IASA)常务理事,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会(IAICS)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美国研究、英语教育。“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黄伟东

磊石跨文化学院创始人、中央组织部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讲座教授。曾先后担任全球500强的英国联合道麦克零售国际公司(AlliedDomecq)国际运营主管及中国常驻代表、美国Datahouse公司副总裁、北京派力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2003年创立磊石跨文化(4stones),是中国本土较早专注于跨文化管理、全球领导力发展的专业机构之一,是中国大陆接受美国跨文化交流学院(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Institute)特别培训项目培训的第一人。从2000年起,在多所中外大学里兼职教授跨文化沟通和管理课程。为上百家中外跨国公司及组织设计并教授跨文化培训项目,还是多家财富500强企业中国外籍高级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教练。在《中国企业家》、《世界经理人》、《中外管理》、《经理人》、《人才资本管理》等杂志上发表近30多篇专业文章。曾参与罗伯特·莫兰教授《跨文化管理教程》(第六版)的编写,撰写了《Pfeiffer2010年领导力手册》(英文)关于中国领导力开发一章,2014年在美国出版GlobalMindsetLeadership:NavigatingChinaandUSBusinessCulture(合著)。

蓝纯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9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英语语言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翻译。已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包括ACognitiveApproachtoSpatialMetaphorsinEnglishandChinese& #40;2003& #41;、《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40;2004& #41;、《语用学与〈红楼梦〉赏析》(2007)、《语言导论》(2007)、《语言学概论》(2009)、《修辞学:理论与实践》(2010),《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1:语言与文化》(2015)。其中《语言导论》被评为200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语言学概论》和《修辞学:理论与实践》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有译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目前面向研究生承担的主要课程有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修辞学;面向本科生承担的主要课程有精读、语音、语言学概论。

郑萱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华盛顿大学英语应用语言学博士。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跨文化交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大学新冠防控专项等课题,在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System、《外语界》《中国外语》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合著《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担任TESOL Quarterly等多个SSCI国际期刊匿名审稿人。
这一场盛夏的“跨文化之旅”
——记“跨文化外语教育研习营:架接课堂与职场”
 
      8月11-1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跨文化外语教育研习营:架接课堂与职场”研修班在北京圆满举行,来自全国209所高校的近40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修,其中80多名教师通过网络同步直播进行了学习。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国际著名跨文化培训专家Janet Bennett博士,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合伙人黄伟东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教授以及北京大学郑萱老师等主讲专家带领参班学员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评价,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与实践、原则与方法,职场跨文化交际人才需求与外语课堂教学,以及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师素养等议题历经了一次深入的跨文化之旅。
 
 
跨文化能力培养之根:厘清概念、尊重差异
 
      作为国际著名跨文化培训专家,Janet Bennett博士拥有丰富的跨文化教学经验,研修伊始便与中国学员建立了亲和的关系(rapport),开启了信息集中而且互动热烈的讲座。Bennett博士首先将文化定义为“互动中的人群经过学习获得并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跨文化教育不应局限在客观的、可见的文化产品上,更应该关注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交际风格和价值观等。Bennett博士强调,单纯了解某国的音乐艺术等知识并不能让我们具有跨文化能力;进行文化接触也许能减少偏见但是未必能提高跨文化能力;语言学习不是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充分条件。培养跨文化能力需要满足若干必要条件:开展有目的、成系统、循序渐进的训练,减少焦虑,在跨文化体验之前、之中、之后提供辅导,培养好奇心、提高认知复杂度等。
 
      关于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跨文化能力,Bennett博士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跨文化敏感度的发展模型(Developmental Models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逐一分析了跨文化学习者经历的六个阶段:否认(denial)、防卫(defense)、最小化(minimization)、接受(acceptance),适应(adaptation)和整合(integration),并且讲解了各个阶段学习者的表现、可能面临的挑战、适宜培养的跨文化能力子要素、教师可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等。Bennett博士认为,跨文化交际并非摒弃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过程,而是一种增长新技能的实践,我们应该“slow down to observe and enjoy different cultures”。
 
Janet Bennett 博士
 
跨文化教学实施之纲:明确目标、掌握方法
 
      作为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的会长,孙有中教授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和积极推动我国的跨文化教学与研究。孙有中教授首先从解读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两份政策性文件入手,高屋建瓴地介绍了跨文化能力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孙有中教授结合中国外语教育的语境,定义了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意涵,即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同时指出跨文化能力培养应包括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熟悉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等进行阐释和评价;能得体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时,不仅要探索表层,更要挖掘深层,要理解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反对割裂历史、脱离语境去空谈异同。
 
      孙有中教授提出跨文化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即思辨(Critiquing)、反省(Reflecting)、探究(Exploring)、共情(Empathizing) 和体验(Doing)”,缩写为CREED。在具体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者要运用认知技能处理跨文化问题,批判性(思辨)地反思自己的跨文化体验,独立或合作探索跨文化议题,共情地理解文化上的他者。正如参班学员所评价的,“这是一个高度概括且具有前瞻意义的教学理念,也是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孙有中教授联合北外及多所高校教学团队编写了包括听、说、读、写分册的《大学思辨英语教程》,通过丰富的任务类型,思辨性的素材选篇,贯彻跨文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孙有中教授
 
      在如何将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外语教学,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教师自身能力素养方面,Bennett博士也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丰富的案例。她认为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和语言水平有一定的关联,应该针对学员的具体语言水平和跨文化敏感度选择适当的内容,并采取适当的学习形式。例如,就性取向、权力语境等内容进行的讨论往往比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等内容挑战更大;而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形式往往比讲座、视频资料和阅读等挑战更大。除此之外,Bennett博士还以实际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在语言课堂上开展跨文化教育,完全大有可为。例如,可以让学生关注交际风格、注意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的跨语言、跨文化互动等。同时,Bennett博士还提供了“跨文化知识及能力价值评估量表”,从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态度(attitude)三个维度为跨文化能力评估提供了详细的规范说明。
 
跨文化教学示范之例:深挖素材、精心设计
 
      如何在外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为此,研修班特别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教授和北京大学郑萱老师展示了两堂极为精彩的教学设计案例。
 
      蓝纯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系列教程的《语言与文化》分册为例,介绍了跨文化语言教材的编写思路。她认为,教学目标应该分解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授课前应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课堂环境适时做出调整,采用多种形式展开课堂探索;同时,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进行分析和解读,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她建议老师们教一篇文章,就从头到尾读一本书,完整把握作者的思想。蓝老师还强调,带领学生做练习时千万不要将其变成对答案,而是要将知识学习不断引向深入,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浅层的学习习惯。郑萱老师承担的是《语言、文化与交际》课程,针对跨文化课堂上学生缺乏跨文化体验的困局,郑萱老师运用跨文化发展模型这一参考框架,巧妙地挖掘学生自身的多元性,从他们的民族背景、地域分布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固有观念,创造迷惘困境,通过促进学生反思的方法,走出迷惘困境,从而摒弃偏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蓝纯教授
 
郑萱老师
 
      除此之外,本次现场的参班学员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针对给定素材进行了跨文化教案设计与分享。学员们在备课环节融入了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目标要素,合理地设置了对应的练习任务,采用了翻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设计,体现了对跨文化能力内涵和理念的深入理解。四组汇报代表说课风格各异,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获得了孙有中教授和Bennett博士的高度评价。
 
 
跨文化人才培养之径:开拓思维、架接职场
 
      基于多年的职场实践和咨询经验,黄伟东先生指出,当今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国际化,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然而世界并没有像畅销书所写的那样变成了平的,全球化反而更加凸显了原有的差别和多元性。一项针对1000家涉外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72%的受访人士认为开展海外业务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文化差异。面对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如何高效地促成他们的合作和团队建设?国际化管理人才应具备哪些品质?这些课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黄伟东先生指出,国际化(管理)人才应该“能够代表多元的文化/政治制度,在迅速变化而且不确定的环境下影响个人、群体、组织”。有效的全球领导者应具备全球思维(Global Mindset),包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智识资本,能够领会、分析、解读全球经营环境、权衡灵活性和原则性,能够在全球经营环境下识别有效的管理策略,有效地影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黄伟东先生通过一系列职场中生动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解释了三种资本的具体内容。在众多跨文化交流和培训案例中,无论是案例陈述的内容还是跨文化解读,都大大出乎学员的预期,凸显了跨文化职场和语言课堂的巨大差别,也激发了学员们的强烈学习和研究兴趣,加深了参班学员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验证了本期研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黄伟东先生
 
      两天的研修中,参班学员不但掌握了外语教育环境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理念、原则和方法,也激发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信念和决心。同时,2016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也就此落下帷幕。回顾这一夏的研修之旅,困惑有时,释然有时;辛苦有时,收获有时。希望各位老师所学终能付诸实践,不虚此行。而外研社也将继续助力您的的教学与科研,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专业、周到的教研支持。
 
反思日志摘录
 
“今天听完讲座后,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掌握了一门 foreign language并不等于有了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接受其他文化不等于抛弃自己的文化,而是add it to your skills, knowledge, abilities。”
 
“孙有中老师提到,普通大学英语课堂融入跨文化教学可以“略加改造,因地制宜”,并强调lifelong learning对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文化的“深刻习得”要靠多读书,文史哲等各个人文领域都要涉猎,让人不禁联想到蓝纯老师提到备课前大量阅读即是 “汲取作者生命的能量”,阅读不应该囿于书籍,看原声电影,跟踪外媒报道,这些间接经验都可以培养跨文化的眼光和视角。”
 
“各组教师的展示让人眼前一亮,看到了很多教学设计的亮点,比如他们在短时间所呈现出的精心设计的具体生动的课堂活动,同时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融合了进去。通过聆听各位老师的展示,也在反观自己的教学和课堂组织。教师的仪表、语音、语速、语言表达、节奏把握、课堂设计、思维转换、评估方法等等都能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1. What did we learn on Day 1?
    6 Developmental Model stages
    5 CREED methods
    2 teaching demos
 
2. Thanks to Dr. Bennett’s insightful and intriguing lecture, I got a quick overview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IC... From Professor Sun's talk, the abstract concepts turn themselves into something we as English teachers and life-long learners badly need do and can do in daily practice. All the principles, guidelines await us to translate them into specific steps: choosing teaching materials, setting objectives, designing activities and reflections of our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3. This afternoon two elegant, graceful role models for us woman language teachers demonstrated what they did and learned in their attempt to teach IC, show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ICD and language class. If I dare to say Dr. Bennett and Professor Sun's lectures are mostly about what matters and why IC matters, then Ms Lan and Zheng are how we can learn from models and try our hands on ICD. ——fengq41
 
4. Bennett的六个Developmental Model Stages (Denial of difference; Defense against difference; Minimization of difference; Acceptance of difference; Adaptation to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ce) 让我对跨文化能力有了理论上的依据及思考,所举范例具体而生动,易于掌握。其次,孙校长的CREED (Critiquing, Reflecting, Exploring, Empathizing and Doing ) 也让人耳目一新。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对待文化多样性,既可以最大程度尊重他人文化,又可以最大程度释放自己文化。最后,蓝教授与郑老师的Teaching Demos让我看到了一线教师工作态度的严谨及知识的渊博。为了上好一篇课文,先要读完一本书。这是多么负责的治学态度!  ——郭惠仙
 
5. 通过本次讲座明白了在跨文化交际这门课上要注意什么,要坚持什么,要改变什么。
——jinnimkg
 
6. 第一次结合developmental model 反思了自己学生所处的stage,这非常有助于我今后在英语精读授课中结合学生的程度,渗透补充适宜的跨文化内容。——8-22
 
7. 与参加培训的老师进行了讨论,从中汲取了许多有意义的实际案例,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7-22
 
8. 第一次在家穿着睡衣吹着空调吃着西瓜看网络直播,感觉还是不错的,希望以后能推出更多的网络课程,当然价格也要很美丽哈。——小玫
 
9. 我特别赞同“广义来说,外语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这一理念”,作为外语教师,我们不是语言或词汇搬运工,我们应该是思想的启迪者,帮助自己和学生养成宽容进而拥抱差异的跨文化态度,在多元文化下能建设性、抱有同理心的共同生活才是我们教学的主旨。——10-11
 
10.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一项迫切需求,也是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的必备条件。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可以使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不再盲目和被动。——7-11
 
11. 黄先生将跨文化能力和职场结合,使IC更加生动和具有生产力,学术和经济、生活都可以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来自职场的IC需求为课堂ICD的进行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12-27
 
12. 进入第二天的学习,再次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跨文化交际。各位老师的课堂设计,把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来自企业一线的黄先生,为我们讲解了global mindset,并分析了3个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psychological capital,social capital),同时还通过企业的培训项目、亲身经历以及丰富的跨文化交际案例,使我们加深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Bennett最后也从更加细致的角度为我们讲解了如何成为一名competent IC teacher,为我们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和学习。——julietdj
 
13. 上午的答疑反馈环节容量很大。孙校长谈到,普通大学英语课堂融入跨文化教学可以“略加改造,因地制宜”,并强调lifelong learning对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文化的“深刻习得”要靠多读书,文史哲等各个人文领域都要涉猎,让人不禁联想到蓝纯老师提到备课前大量阅读即是“汲取作者生命的能量”,阅读不应该囿于书籍,看原声电影,跟踪外媒报道,这些间接经验都可以培养跨文化的眼光和视角。——YXa4o
 
14. 两天的研修,理论结合实践,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IC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的眼界和思维开拓不少,可谓一场洗礼。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同行,特别是外研社!——summerren
 
15. 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一是认真二字,整个学习过程,从主持人老师的仪态、着装、措辞到每位老师的演讲、发言、评论都跟认真,以往这样的学习,主讲老师做完自己的那部分工作就离开了,这次从大学校长到国际知名学者,都本着认真严肃的态度,全程参与。第二个收获是新颖。观点新、方法新、视角新、授课方式新,给整个学习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和活力。——Deliamw5
 
16. 孙校长讲座中指出:“Intercultural learners should be involved in independent or collaborative task of intercultural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ing. ”……蓝纯老师的英语精读课堂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此教学理念所进行的实际演示。她在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参与了这个过程,无形中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引领他们看到自己的盲点, 启发他们走得更远。”这对我今后教学更有指导意义,并成为我努力的方向。
 
17. 两天集中的研修带给我大量实用、有效的信息,感谢各位专家老师无私地将这么多优秀的资源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我自身而言,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内化,正如黄先生所言:“It should be one part of my life.”——11-23
 
18. Janet Bennett风趣幽默,娓娓道来,整个讲座自成体系。作为学生、a learner,坐在下面听讲感觉很舒适,顺着Dr. Bennett的思路一步一步往下,就能抽丝剥茧领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esseence。——7-23
 
19. 昨天晚上的小组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体现了各自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设计理念,既体现了个人的独特风格又发扬了合作无间的团队精神,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20. 满满的收获,例如理论模型、教师素养、demos以及各小组精彩的presentation。新的形式和理念在两天紧张的研修中不断的呈现,展开了IC的繁华世界,同时来自职场的生动案例更使得研修内容有血有肉,促使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关注跨文化的真实内涵,为学生职业生涯做好初步铺垫。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