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学术论坛
2018.05.12 - 2018.05.13 北京
主讲专家: 文秋芳、周燕、杨鲁新、陈向京、
价格:¥800.0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团队为提高我国高校外语教学质量而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经多年探索与实践已在国内外外语教学界产生广泛影响。“辩证研究范式”(Dialectical Research Paradigm,简称DRP)是POA团队为检验教学理论效度而创建的一种新教学研究范式,旨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优化。为进一步推动“产出导向法”理论建设与教学实践,探讨“辩证研究范式”在二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2018年5月12—13日在北京举办第三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学术论坛。
第一届与第二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国际论坛于2017年分别在北京与维也纳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外语教育专家对POA理论建设及其在英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积极、深入的研讨,对推动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与教学理论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届论坛将继续采用对话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与一线教师就POA在理论体系、研究范式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新探索进行评析与交流。论坛形式包括主旨发言、专题发言、专家对话与论文宣读等。为方便更多学者与教师参会,论坛还将在“U讲堂”(ucourse.unipus.cn)进行同步在线直播。
笃行十年,求真致远——第三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5月1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学术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辩证研究范式’(Dialectical Research Paradigm,简称DRP)与‘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
本届论坛是继2017年第一届与第二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学术论坛分别在北京与维也纳举办之后,围绕POA理论创新与发展所进行的持续探讨。“辩证研究范式”是在POA发展过程中为检验教学理论效度而创建的一种新教学研究范式,融通中西方哲学与学术思想,致力于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全局性、复杂性问题,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优化。
论坛特别邀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James Lantolf教授,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Peter Skehan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周燕教授、杨鲁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陈向京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就POA理论发展、研究范式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新探索进行评析与交流。论坛形式多样,包括主旨发言、专题发言、专家对话与论文宣读等,并同步进行网络直播,线上线下共180余位学者参会。
会场全景图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徐建中总编辑分别致辞。王文斌教授指出,形成和发展于中国本土的POA理论对中国外语教育具有推动作用,对其他国家的外语教育也有启示意义。他鼓励外语教育研究者采用适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更多有益于中国外语教育实践的研究。徐建中总编辑代表外研社欢迎和感谢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及参会代表,高度肯定了POA在推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也表达了外研社在此过程中的深入参与和不懈努力,包括举办学术会议、开展教师培训、出版POA教材《新一代大学英语》和设立相关科研课题等。
韩宝成教授
王文斌教授
徐建中总编辑
论坛整体包括三部分:12日上午,文秋芳教授和团队对DRP及其在POA理论发展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全面阐述,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杨莉芳副教授主持。下午,国内外特邀专家以及参会代表与POA团队围绕DRP和POA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对话”,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主持。13日上午,来自全国的高校外语教师就POA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进行分组发言。
杨莉芳副教授
金利民教授
一、理论阐述:DRP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框架
文秋芳教授阐述了DRP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框架,并以POA理论与实践发展为例,详细说明DRP的内涵、目标与流程。作为一种体现辩证哲学思想的研究范式,DRP旨在解决外语教学中的系统性问题(Systemic problem),具有三重研究目的,即:建构理论(求真)、改良实践(求善)和探索意义(求意)。DRP理论框架由哲学立场(Philosophical stance)、系统性问题(Systemic problem)、研究目标(Research goals)和研究流程(Research procedures)四部分组成。其中哲学立场包含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系统性问题是DRP的出发点,是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目标由若干循环组成,每个循环包括理论优化、实践优化和阐释优化三方面;研究流程也包括若干循环,每个循环包括学习借鉴、提出理论、实践理论、反思与阐释这四个要素。
POA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正体现了DRP的“理论—实践—阐释”多轮循环互动。从创立到逐步完善,POA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在理论、实践与阐释上更加优化。在目前POA理论体系中,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与“关键能力说”;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与“以评为学”;教学流程包括以教师主导和师生共建为基础的“驱动—促成—评价”N个循环。
文秋芳教授
(注:如要详细了解DRP理论框架,可阅读文秋芳教授的文章《辩证研究法与二语教学研究》和《“辩证研究范式”的理论与应用》。)
二、案例分享:DRP的实践与应用
随后,POA团队的邱琳、孙曙光、毕争和陈浩四位老师分别就DRP在POA相关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做了专题发言。
案例一:POA促成有效性研究
“促成”有效性是实现POA教学效果的关键。北京化工大学邱琳老师汇报了关于“促成设计”的两轮教学实验,以实例阐释教师如何精准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而设计一系列难度递增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最终提升产出质量。该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总结出如何运用DRP在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层面实现“促成”的有效性,最终构建“有效促成模型”,不断提升促成教学效果。
邱琳老师
案例二:“师生合作评价”研究
面对中国教师难以高效评价学生产出文本的现状,“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简称TSCA)应运而生。通过运用DRP,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以“选择合适的评价焦点”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为例,阐述了如何将TSCA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又如何为理论修订提供启示,最终使TSCA理论框架和教学实践同时得到完善。
孙曙光副教授
案例三:教材使用有效性研究
教学材料使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争老师以大学英语教师如何使用教学材料为题,汇报了基于课堂观察的两轮实践研究,总结出教师使用教学材料的流程,使用背后的教学动因,以及材料使用如何促进学习的发生。通过比较与反思,该研究不但初步总结出如何使用教学材料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而且为POA理论的补充与完善提供了实践依据。
毕争老师
案例四:名词化语法隐喻教学研究
英语学术写作产出困难是目前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面临的难题之一。北京工业大学陈浩副教授运用DRP研究大学英语课堂中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教学方法。该研究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出的数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实验前后学生的语言隐喻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和对比,证明了名词化语法隐喻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同时初步构建了名词化隐喻教学模型。
陈浩副教授
三、专家对话:评析DRP理论与应用
12日下午,来自国内外的特邀专家对DRP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评析和热烈讨论。
国内外特邀专家
整体上,专家们都对DRP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所付出的努力印象深刻。他们认为DRP不但有助于解决中国外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也对其他国家的外语教学有所启示。Lantolf教授还建议将DRP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使不同国家的教学者与研究者受益。
专家们的具体评析与讨论主要聚焦在DRP理论体系的内涵与表述,以及DRP实践应用的有效性与可推广性。所涉及的问题包括DRP的定位、DRP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如何理解DRP中“系统问题”和“理论”等概念,以及一线教师如何运用DRP开展研究等。同时,专家们也探讨了POA发展的相关问题,例如术语的使用、如何评价POA教学有效性、POA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区别,以及POA教材中的语言难度分级、道德情感因素、教材改编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对专家的问题一一解答,对存疑之处切磋探讨。在对话中,DRP与POA理论构建中所面临的问题得到了充分沟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进一步明晰。最后,专家们和研究团队还与现场和网上的参会代表进行了互动,详细解答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整场讨论气氛轻松而热烈,时时激发智慧碰撞的火花。
James Lantolf教授
Peter Skehan教授
周燕教授
杨鲁新教授
陈向京教授
金利民教授
专家与POA团队对话
四、论文宣读:交流实践,共促教学
13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22名教师针对POA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汇报了自己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课程类型涵盖大学英语视听说、口语、阅读与写作、文学、跨文化和ESP等。汇报结束后,文秋芳教授与团队成员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高度肯定了老师们在汇报中所展现的教学智慧,同时也针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汇报人进行了沟通和探讨,例如教学设计需要进一步细化,任务设计与教学目标应保持一致,应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的引导等。这些建议为老师们指明了改进教学和研究的方向,也增加了继续完善POA教学实践的动力。分组讨论开放而热烈,不但专家与发言人之间多次互动交流,参会者之间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POA的理解与认识。
论文宣读
专家点评
在闭幕式上,Lantolf教授对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来所进行的探索和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DRP与POA理论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对外语教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陈向京教授也代表教师们向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致敬,鼓励青年教师学习POA团队精神,努力为中国外语教育做出创新的研究。
自2008年首次提出,POA理论不断发展,经过数次完善,形成了包含主理论与子理论的完整体系,并总结出了DRP这一创新的教学研究范式。这一过程体现了对中国哲学思想与西方学术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见证了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的数年坚持与不懈探索。是具有引领力的团队带头人、问题导向与目标驱动的团队活动、相互信任和激励的团队氛围,共同造就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创新外语教育理论。文秋芳教授曾说,“DRP的使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聚合问题”。在未来的研究发展中,既需要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也需要凝聚更多的智慧,倾听更多专家和教师的建议,从而使POA与DRP理论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生命力,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