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位教授从MOOC设计与制作、封装的教学智慧、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角度,系统的介绍了慕课的知识。教授从切身的实践梳理了慕课制作的经验,对于在课堂教学思维的教师来说,在教学计划、执行、互动上提出了许多优秀的互补方案,丰富了知识分享和交流的界限。通过课程的研修,获益良多,尤其是在知识传播、媒体制作技术、师生互动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方案。
2. 各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慕课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使我对慕课的了解从零到有,对未来开设慕课有很大的指导。 今天听课的感受是慕课拍摄是需要一个团队密切合作的过程,一个好的慕课也需要不断锤炼与打造,加上后期的研究才能成为精品,否则就会有为慕课而慕课之嫌。
3. 老师们风趣的语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完整的知识体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体会到了高效教育工作者的不易,为了本不应督促学习的成年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4. 通过本次研修,我明白了如何将表面性的趣味与一门课程一般所包含的严谨、长期的性质相结合,不流于表面,不成为简单的传统课堂的复制品,是值得反思的
5. 我是德语专业的老师,国内目前德语专业相关的慕课开发还远远落后于英语。怎样把慕课真正应用在多种专业必修、选修课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与我的同事们进行讨论、研究。慕课的形式也许在语言基础课中的应用范围会小于其他专业课,如国情,跨文化交际,文学赏析等,但我相信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6. 聆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后,发现一门优秀的慕课的诞生,首先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目标听众,在线下传统课程注重内容的基础上,线上课程还应充分考虑课程的视觉效果和传达方式。
7. 听完专家生动风趣地讲解后,本人对选题、设计的思路更加开阔,也从他们的鼓励中获得更多信心,慕课建设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但建设过程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身也是推动终身学习氛围形成的发展趋势。
8. 慕课作为线上课程,是对线下学习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和扩展,专家们用实际的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其中的利与弊。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建设好一门好的慕课,如何让广大受众真正受益,而非跟风,一窝蜂地开出各种线上课程,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深思熟虑的。
9. 翁恺老师和汪琼老师对于慕课选题和具体的教学设计给出了很好的启示,对我们之后自己进行选题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聆听王志茹老师具体慕课案例分析,我认识到了慕课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具体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有很好的指导。
10. 新的教育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颠覆着教育理念,这是场不可阻挡的教育革命。然而,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内容,所以,随着MOOC这种视频教学的介入,教育的本质会不会改变是值得思考的。
11. 作为一名语言教师,我觉得慕课的设计理念可以对传统课堂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语言课堂需要借鉴大量鲜活的语言资料,这可能是让大多数学生收益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正如一些学员指出的那样,版权问题将是语言类课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本次活动信息量很大,讲员的讲解也很到位,干货很多,总体收获很多。MOOC与传统课堂的不同体现在教学手段,路径,评估等很多方面,教师要勤于练习,精于钻研,勇于创新。MOOC是封装的智慧,包罗万象,提供一个让教师发挥和成长的平台。
13. 我系统地了解了目前国内慕课发展状况,慕课从选题到制作,以及授课等一系列的知识。老师讲课生动,深入浅出,涉及了理论,也讲解了实例。作为初涉慕课的外语教师,觉得收获非常大。
14. 教学多年,在课程设计上确实有时会陷入极大的瓶颈,本次MOOC培训让我深刻意识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在新环境中,教师应由传统的‘说书人’的角度转变为重视同学生互动,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参与者’的角色。这种转变并不轻松,它对前期的课程设置,中期的课程参与及后期的课程跟进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5. 全天的研修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感觉非常有收获。尤其是目前自己正好在参与一个慕课团队,有一些实践方面的建议非常实用,例如选材的版权问题,录制过程中如果出错的应对策略,教师在镜头前能遇到的状况等,这些将对自己目前的课件修改和课程录制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感谢专家和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
16. 非常感谢主办方能为我们提供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讲座中对于如何开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课堂的节奏,教学手段,如何制作好的慕课视频等方面的内容对我非常有帮助,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对于教学数据的分析以及制作剪辑视频方面技巧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