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研究:前沿、理论与方法研修班

2019.12.14 - 2019.12.15 重庆

主讲专家: 韦清琦郭方云罗益民刘立辉

价格:¥1600.0

 

我要报名1576425599000

文学自人类文明出现起发展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研究视角也从单一逐渐发展为多元。文学存在的普遍性决定了文学解读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创作者的角色逐渐由生活的记录者向人类精神文明的塑造者转变,随之,研究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剖析也就不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的阶段,而是承担起了更重的社会责任。因此,对于文学的研究与分析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有理可依、有据可凭。

为帮助更多文学研究者深入理解文学批评各理论,实践文学批评研究,提高文学批评研究质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西南大学将于2019年12月14-15日在西南大学举办“文学批评研究:前沿、理论与方法研修班”。研修班特邀南京大学朱刚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韦清琦教授、西南大学郭方云教授罗益民教授刘立辉教授为参班教师梳理当代外国文学批评理论前沿,阐释多个文学研究理论内涵,分析不同文学研究理论应用案例,引导参班教师探寻文学批评研究新视角,开拓文学研究新格局。

韦清琦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取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对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的整合研究在国内具有开拓意义,曾获国家级、省级社科基金多项,出版权威期刊、专著多种;同时也是颇有影响的翻译家,出版译著十余部。曾因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上的贡献获得紫金山文学翻译奖、鲁迅文学奖翻译类提名奖。

郭方云

教育部学位中心学术论文评议专家,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外国语学院图书馆与档案中心主任。国内多家顶级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学科级权威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季刊)连续两期刊首论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学术论文作者,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课题多个项目主持人,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项目”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美国乔治城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分别为美国莎协执行会长LenaOrlin、国际著名莎士比亚学者RichardBurt),美国莎士比亚协会“学术会议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主讲人。近10余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等国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12篇,包括最近5年来的5篇学科级期刊论文。主持主研国家、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11项,出版学术专著或教材等1部。成果12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等权威学术媒体全文收录,部分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家级学术期刊引用,中国教育电视台官网等主流大众媒体也对部分成果进行了后续报道或转载。

罗益民

北京大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西南大学教授,文学、哲学博士导师、博士后导师、访问学者导师,任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莎士比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重庆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为国内多所高校兼职、客座教授。著有《时间的镰刀》、《天鹅最美一支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版本批评史》、《英国文学选读》、《外国文学史》(合著)等各类著作30种。主持国家社科项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版本批评史》、《拓扑隐喻学理论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等各类课题10余项。

刘立辉

教授,北京大学博士,西南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五届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等通讯评审专家。2005-2006年作为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研究学者,赴美进行学术研究;2015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进行学术研究。出版专著2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处发表学术论文近90篇,其中CSCCI来源刊物40余篇,部分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或者部分转载,部分观点被同行引用。获得重庆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多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二十世纪英美文学、文学与认知等。

掌握批评理论方法,提升文学批评能力

——记“当代文学研究:前沿、理论与方法”研修班

 

受多元文化思潮影响,文学研究范式不断更新,文学批评也随之展现出新的活力。为帮助文学研究者准确把握当代文学研究动向、深入理解文学批评理论、切实提高文学批评实践能力,2019年12月14—15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西南大学在重庆共同举办了“当代文学研究:前沿、理论与方法研修班”。 本期研修班特邀南京大学朱刚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韦清琦教授、西南大学郭方云教授罗益民教授刘立辉教授,为参班教师梳理当代外国文学批评理论前沿,阐释多个文学批评理论内涵,从不同角度分享多个文学批评实践案例。

研修现场

孔乃卓社长

本次研修班开幕式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社分社副社长孔乃卓主持。他首先对专家的莅临指导和老师们的积极报名表示感谢,并表示,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本期研修班致力于为文学研究者创建一个“开放互动、合作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希望参班教师能够跟随各位专家共同探讨当代文学研究重要命题,打开文学研究新的思路,外研社也会一如既往对各位教师提供教学科研的服务和支持。

 

张剑教授

张剑教授以《“他者”理论和“他者”诗学》为题,详细解读了“他者”这一文学概念的理论内涵和形成机制,系统梳理了“他者”概念的哲学渊源,并以东方研究、殖民主义研究、性别研究为例,结合《暴风雨》《黑暗的心》《威尼斯商人》《黑皮肤,白面具》等多个文本,具体分析了“他者”理论在文学批评的实际应用。张教授指出,“他者”是“自我”对外在的一切人与事物的建构,是二元对立的次要项,暗示了边缘、属下、低级、被压迫、被排挤的状况。后现代的“他者”诗学旨在分析和揭露他者化过程中形成的霸权和压迫,揭露同者在身体、性别、语言、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对“他者”实施的暴力,分析“他者”的属下地位、“他者”对霸权的反抗,以及这种反抗所采用的策略。通过揭露和分析,对压迫性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行颠覆,从而实现“他者”的解放。

 

韦清琦教授

韦清琦教授以生态女性主义为例,系统阐释了何为交叠性研究及其对理解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性。韦教授指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伞状术语,其研究与实践不仅仅关注环境与女性的关系,一切具有二元性的压迫结构都在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之中。性别、种族、阶级、族群、精神或身体残疾等多个压迫维度相互关联,构建出一个具有交叠性的压迫系统。对这些“相互关联的概念结构”的揭露、梳理与批判构成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交叠特色。这种交叠性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性别、种族、阶级是如何交汇在一起塑造了女性的命运,另一方面能够清晰表明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交叠与集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学艺术审美的维度和意趣;同时,在理论批评层面,扩大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视野,使得女性主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博大与开放。

 

郭方云教授

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视野。郭方云教授从文学地图学的生成语境、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入手,结合多幅地图和《李尔王》《亨利四世》等文本中的地图意象,系统阐释了文学地图学这一新兴文学批评理论的具体内涵和批评策略。郭教授认为地图和文学都是世界的缩影。地图的认识论转型和文学的空间转向创造了文学地图学的生成语境,引导人们关注地图史的人类学和文化维度。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文学地图学研究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研究对象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家作品扩展至现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他者妖魔化、环境异己化、空间矛盾体、超国家体系、帝国想象是其研究的典型主题。做文学地图学研究时可以对文本中的map,atlas, cartography等关键词进行重点梳理和解读。

 

朱刚教授

朱刚教授的讲座围绕什么是批评理论、理论能用吗、理论怎么用这三个参班教师尤为关注的问题层层展开。朱教授认为,文艺理论主要涉及文学的性质和作用、什么是主体、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现实”存在于哪里、什么是“意义”等系列问题,其价值在于提供阅读的视角、分析的手段、论证的框架和批评的方法。在具体“使用”理论时,应避免用文本来“证明”理论或用理论来“证明”文本,而是用理论来引导讨论,说明情况的复杂性,表明分析的深度。

 

为了让参班教师对理论与文本如何结合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朱教授结合三个具体案例,示范讲解了不同理论视角下对不同文本的批评分析策略:在《从伦理视角再认识赛珍珠》一讲中,朱教授用伦理批评的单一理论视角解读了赛珍珠“双重”身份的困惑及其背后复杂的情感和伦理因素;在《消费爱情:再读<麦琪的礼物>》一讲中,朱教授表明,对商业文化下家庭伦理价值观念的考察是十分复杂的,涉及了美国研究、文化研究、消费文化、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批评等多个批评理论;而在《天下无“窃”贼:对“天下无贼”的拉康式解读》一讲中,朱教授则为参班教师提供了一个如何正确“套用”文学理论分析文本的范本。

 

罗益民教授

文学拓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解析文学命题的新思路。在《文学拓扑学:性质、意义与方法》的专题讲座中,罗益民教授从拓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引入了文学拓扑学的概念。在他看来,文学拓补空间的评价意义在于揭示文学的游戏性质、进行空间评价与文学审美评价,文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多维度考量、对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以及文学文本内部系统各要素的分析、经典文本重读等方式探索文学拓扑学空间。

 

刘立辉教授

刘立辉教授的讲座探讨了运用思想史进行文学文本阐释的意义和策略。刘教授认为,除了使用文学或批评理论进行文本阐释外,文学批评还可以走纯思想史的批评路径,将文学经典置于思想史的场域中进行考察,在思想层面揭示或解释历史,并观照人类当今的生存状况。刘教授以重商主义与《威尼斯商人》的文本阐释、民族地理中心建构与《仙后》的文本阐释为例,示范讲解了经济学思想、地理学思想分别是以何种方式指导文学批评实践,揭示作品思想内涵。

 

学员与专家积极交流互动

本期研修班通过系统讲解多个文学批评理论内涵,分享具体文学批评案例,帮助参班教师开拓文学批评视野,打开文学批评思路。希望参班教师能将研修所学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在文学研究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学员反馈

—— 经过一天的学习,我的收获颇丰。首先,对原来不熟悉的概念有了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尤其是每个概念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其次,扩展了我的学术视野,尤其是文学地图学、女性生态主义打破了我直观的印象,激发了我强烈的兴趣,使我开始考虑自身研究转向的可能;再次让我见识了学者的风范,做学问需要开阔的视野,不屈不挠的决心和意志。

—— 通过今天的课程,了解到一些较为新颖的文学批评理论,文学研究向着跨学科方向发展,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挑战则是要求我们更为博学。

—— 几位专家各有专精又彼此互联,“致广大而尽精深”。几位老师的研究都是基于文本的,这说明文本阅读是第一位的,任何文学理论都应从文本出发,理论从文本中来,更应回到文本中去,理论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让文本常读常新。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