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国际论坛:评析“产出导向法”
2017.05.15 - 2017.05.15 北京
主讲专家: Patricia Duff、Rod Ellis、Charlene Polio、韩宝成、王初明、王海啸、王俊菊、王守仁、王文斌、文秋芳、
价格:¥0.0
5月1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首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国际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论坛主题为“评析‘产出导向法’”。“产出导向法”创建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对“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进行了全面阐释。来自国内外的特邀专家对“产出导向法”深入评析,并与研究团队热烈探讨,从不同视角探究如何完善教学理论、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效果。
论坛特邀专家包括澳大利亚科廷大学Rod Ellis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Patricia Duff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Paul Kei Matsuda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Charlene Polio教授、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等。论坛同步进行网络直播,线上线下共计200余位学者参会。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外语教学理论,主要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师生合作评价”等教学假设,构建理论体系,指导教学流程,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更新完善。本次国际论坛以多元的视角和开放的形式,对POA理论与实践进行评析,对其现存问题、研究方法与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是POA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探索国际背景下中国外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具有特殊意义。
会场全景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徐建中总编辑分别致辞。孙有中教授以“一带一路”国际战略为背景,提出中国外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亟待提升,需要立足本土教学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与方法,POA是中国外语教育的一大创新。王文斌教授强调POA作为植根于中国土壤的理论方法,对于中国外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并指出本次论坛的研讨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POA的研究。徐建中总编辑代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感谢和欢迎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及参会代表,同时提到POA经历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受到越来越多外语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其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得到验证,首套基于POA编写的教材《新一代大学英语》也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反馈。
孙有中副校长
王文斌教授
徐建中总编辑
韩宝成教授
论坛包括两部分:上午由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对POA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阐述,下午由国内外特邀专家围绕POA理论与实践进行“对话”交流。上午的介绍环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杨莉芳博士主持,下午的对话环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主持。
杨丽芳博士
金利民教授
POA介绍: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
POA总体介绍(Introduction to POA)
文秋芳教授首先对POA的提出背景、发展过程、理论体系及其独特性进行了阐释。POA旨在解决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在10余年中,POA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互动,经历了从“输出驱动假设”到“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再到“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POA理论体系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组成:教学理念是理论体系的基石,为教学假设与教学流程提供理论指导;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的前提与理论支撑;教学流程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文秋芳教授对三个部分的内涵及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介绍了其中的新发展,如:在教学假设中新增Assessment-enhanced;在教学流程中将motivating、enabling和assessing三者间的关系改为双向箭头,以体现彼此的相互作用;将教学流程中教师的作用由“中介”(mediated)改为更加明确的“主导”(directed)等。
文秋芳教授
POA理论体系图
POA教学材料(Overview of POA-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张易老师介绍了基于POA编写的《新一代大学英语》。《新一代大学英语》于2015年出版,由王守仁教授和文秋芳教授担任总主编。教材在单元主题和材料选择上体现“全人教育”理念,在单元设计上以有效交际为目的,以产出任务为主线。每单元的iPrepare、iExplore、iProduce三个板块分别对应POA中的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和评价(assessing)三个教学环节。各环节相互支持,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有目的、分步骤地学习完成产出任务所需要的信息、语言和结构。张易老师以样课(Unit 4)为例,详细说明了单元各板块的内容及联系,并对支持教材使用的纸质和数字资源进行了介绍。
张易老师
《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之后,POA研究团队的三位教师分别从驱动、促成和评价的角度对样课(Unit 4)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演示。
POA教学演示:整体设计与驱动环节(Overall design of Unit 4 and motivating)
“驱动”是POA教学流程的第一步,也是该理论区别与其他教学理论的一大特色。中国地质大学张伶俐教授首先对Unit 4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所选取的线上线下教学材料进行了整体说明。随后她基于自己的教学实验,阐述了“驱动”阶段的三个教学步骤(描述场景、初步尝试、明确目标),并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以及学生的课后反馈进行了详细介绍。
张伶俐教授
整体教学方案图
POA教学演示:促成环节(Sequential enabling activities)
“促成”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的产出质量,如何通过活动设计促成从输入到产出的转化是POA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北京化工大学邱琳老师首先介绍了促成的基本原则。内容、语言以及结构三方面的促成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促成活动设计来实现,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Targeting、Progression、Scaffolding和Variety。随后,邱琳老师对使用Unit 4进行“促成”教学实验的实际过程进行了演示。
邱琳老师
“促成”的基本原则
POA教学演示:评价环节(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
“评价”是POA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既检验产出质量,也是促进学习的手段。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对POA提出的“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简称TSCA)进行了演示。TSCA旨在解决评价效率低和效果差的问题,包括教师在课前对典型样本进行详批、在课上指导学生批改、学生课下自主批改等步骤。孙曙光老师结合教学实验,对TSCA的评价维度以及在实践中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孙曙光教授
TSCA的评价维度和操作流程
专家对话:关键问题与发展方向
15日下午,来自国内外的特邀专家对“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评析和热烈讨论。评析和讨论的焦点主要包括理论、实践、研究三部分。各位专家对POA聚焦实际问题、注重交际能力、设计真实情境、创新评价形式等特点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将POA的应用延展到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和更多的外语语种中去。同时,专家们针对POA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发表了见解,包括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如何选取真实材料和设计真实任务、如何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等。其中许多问题都涉及到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讨论中充满了理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也体现着开放的态度和辩证的智慧。在此基础上,专家们还对POA的全面应用和后续研究提出了宝贵建议,包括举办教师培训、使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历时研究、尝试多种研究方法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真正实现期待的教学效果。
文秋芳教授及团队对专家们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应,对相关概念和术语做了进一步说明。文教授结合中国特有的教学环境,对一些关键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她真诚邀请各位专家对POA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予以指导,对理论完善和教材编写提出建议,并号召更多学校和教师加入POA项目,对不同情境中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在闭幕式上,王海啸教授作为专家代表作总结发言。王海啸教授指出POA是立足于中国外语教育现实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本次论坛本身就是POA团队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以开放坦诚的态度接受检验和建议的体现。POA所传递的研究精神令人钦佩,同时,作为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成果,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值得中国外语教育界同仁骄傲!
王海啸教授
结束语
本次国际论坛在POA理论体系发展、完善和传播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外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不但为POA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也将启迪我们对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创新以及中国的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思考。我们期待,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下,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的积极参与中,POA理论将坚守初心,持续完善,为我国外语教学创新和优秀外语人才培养做出特有的贡献。
POA研究团队与论坛特邀专家合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