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what language teachers think, know, believe, and do
推荐理由:
本文作者Simon Borg是国际上研究语言教师认知的知名专家。本文基于教育领域教师认知研究的三大领域(认知与先前语言学习经历、认知与教师教育、认知与课堂教学),对相关研究做了细致、全面的综述,尤其对语言教师认知这一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研究领域做了比较清晰的梳理。本文既可以作为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作为研究生课程的阅读材料。
Fact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Novelty:Replication in the Education Sciences
推荐理由:
本文探讨的问题既是研究效度的问题,也是研究伦理的问题,更是研究哲学的问题。单纯从效度的角度看,复制性研究(replications)是检验先前研究效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教育领域,根据本文作者的调查,复制性研究的比例非常小。从研究伦理的角度看,本文中所报告的“复制性研究如果由第三方开展,所获得不同结论的可能性更大”,非常值得深思。而从研究哲学的角度看,即我们究竟怎么看待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复制性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意义甚至是可能,更值得我们开展广泛的讨论。总之,本文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但其结论大家可作为一家之言来参考。
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育科研
推荐理由:
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一句是: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作为外语教育者和语言研究者,我们今天正处在这样的时代。刘润清先生在“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育科研”一文中指出:“在今后二三十年里,外语教育(可能主要是英语教育)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变化,教师认知和学生认知都会发生变化,我们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题目、领域、所跨学科)也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研方法和统计方法也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有研究表明,知识更新速度已经从18世纪以前的每80至90年翻一番、19世纪60年代的每50年翻一番加快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每3至5年翻一番。在这个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尽快地转变思路,以迎接这个最美好和最糟糕的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英语通用语是什么:实体论和非实体论之争
推荐理由:
本文对英语作为通用语研究领域进行了简要梳理,并提出了“多实体论”主张。从中国研究者的角度,探讨了英语作为通用语在中国环境中的发展。适合中国的学者阅读,并启发思考如何将国际科研热点与本土环境将结合。
Chinese speakers' attitudes towards their own English: ELF or Interlanguage
推荐理由:
本文从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之语言态度,对传统意义上的中介语和具有合理性的英语作为通用语进行了区分。本文来源于作者在英国完成的博士论文项目,以非本族语英语使用者与中国研究者的身份探讨了英语的多样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