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科研>文献推荐

Corpus Linguistics for Translation and Contrastive Studies: A Guide for Research

吉洁

推荐理由:

语料库语言学作为最具活力、发展最为迅速的语言学领域之一,越来越多被应用于语言学各分支的研究中。Routledge于2015年3月起推出了语料库语言学导论系列丛书,旨在为那些想在各核心语言学分支使用语料库方法的研究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教程。目前该丛书已推出三本,分别为《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料库语言学与语法研究》,以及此次推荐的《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及对比研究》。该丛书还将于2017年下旬推出《语料库语言学与词汇》及《语料库语言学与话语分析》,值得期待。
 
《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及对比研究》一书包含七章:第一章主要对平行语料库的类型、使用问题、实用性等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介绍了如何建设平行语料库及其建设过程中的对齐、标注、存储等问题;第三章介绍了平行语料库应用的基本技术,如检索、索引、频率表、搭配等;第四章引领读者对所得结果进行处理与解读;第五章进一步介绍了平行语料库的高级应用技巧;第六章介绍了平行语料库在词典编写、术语学、形态学、句法学、语用学及翻译研究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第七章介绍了目前可用的多语、双语及翻译平行语料库。
 
该书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在跨语言及翻译领域开始尝试使用语料库的研究者,因此对各个语料库软件及其用途都作出了详细阐释,并且在各类应用中都附有实例说明或个例研究,非常适合翻译及对比研究领域的语料库初学者跟随书中步骤进行学习。

Advancing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许宏晨

推荐理由:

该书是一本文集,由北亚利桑那大学Luke Plonsky教授组织10余位二语研究领域中的专家编写,每人负责一章。该书的一个特点是,每个章节均由读者熟悉的统计方法讲起,借助二语研究中的实例引发读者思考,发现各类统计方法中的不足或者漏洞,进而引出每章主题。作者们没有使用纷繁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而是通过二语研究中的实例讲解各高级统计方法背后的原理。这对文科读者是非常适用的。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每章的实例都是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者专著,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找来细读。另外,各章有讲有练,思考题设计精巧。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们在必要时还配有计算机软件截图,方便读者借鉴和学习。该书实例丰富、语言简练、逻辑性强;既可作资料保存以备后用,也可作教科书供高级阶段量化研究者系统学习使用。

How To Read A Poem

吴晓梅

推荐理由:

伊格尔顿在《如何读诗》中从文学理论视角谈论如何进行诗歌评论。全书从探讨批评的功能入手,以阅读奥登和叶芝诗歌为例,通过文本细读,提出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即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在伊格尔顿看来,诗歌是统一、和谐的,诗歌中没有无意义、多余的词语,诗歌本身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诗歌是一种语言现象,其中词与意义(或能指与所指)比日常语言联系更为紧密。诗歌另一显著特点是弥合功能。现代社会陷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裂之中,诗歌为清醒又颇为冷酷的理性主义和具有诱惑又带有危险性的非理性主义之间搭建了桥梁,因为诗歌更善于处理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是人类意识最为精致的产物,是人类语言最为完整的形式。诗歌通常被视为语言的真理,揭示了语言形式如何产生意义。当今诗歌更是被认为阐释了语言通常意义上被认为不能表达真理的真相。伊格尔顿认为好的文学评论家既关注文学作品的特性和神韵,也重视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虽然在所有文类中诗歌似乎最抵制政治批评,远离历史发展潮流,但伊格尔顿认为这种抗拒社会分析的特性正好证明诗歌是一种社会历史表现。思考以下问题,诸如是怎样的社会使得诗歌想要背弃?什么样的社会经历让诗歌选择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就会发现书写诗歌形式的发展历程就是书写政治文化的历史。伊格尔顿在《如何读诗》中更多告诉读者的是,诗歌评论无论关注的是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还是诗歌所特有的表现形式,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关注到诗歌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和其所展示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

王岫庐

推荐理由:

对于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外译研究的研究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宝贵文献资料,也为我们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本书收录的论文,来自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研究等不同学科的学者。这样跨学科的对话,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学外译中所涉及的问题,建立起更为多维的研究框架。

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总论

王岫庐

推荐理由:

中国文化外译研究是目前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准备开展外译研究的研究者来说,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从政策制定、学理反思、实际推行、经验教训,到目前的学界反响,都进行了全方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