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科研>文献推荐

Poetics of Emptiness: Transformations of Asian Thought in American Poetry 1st Edition

吴晓梅

推荐理由:

关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与吸收是学术界一个热门话题。本书选择一个单一但含义丰富的关键词“虚无”,集中阐述它多样性的词义转换。“虚无”概念来源于中国主要哲学和诗学,有多重诠释。本书揭示了其在美国诗学体系中的接受和吸收的不同途径。“虚无”以独特方式的进入到西方文学传统中,而这是西方传统思维中没有接触到的思维模式。该书分别以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hollosa)、斯奈德(Gary Snyder)、叶维廉(Wai-lim Yip)和车学敬(Theresa Hak Kyung Cha)的文本为解读对象,总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虚无诗学”。其中费诺罗萨的诗学根据汉字总体特征、汉语语法的不确定性和汉语诗歌韵律相关的宇宙观,斯奈德和叶维廉的诗学根据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学说,而车学敬则把道教炼丹术的概念文本与朝鲜萨满教相结合。本书探索了美国诗歌跨太平洋想象里发展起来的虚无诗学多样化,为了解中国文化在异质文化中的吸收和融合提供一个有益的尝试。

威廉•燕卜荪传(第一卷):在名流中间

推荐理由:

威廉•燕卜荪是与中国非常有缘的英国批评家、诗人。他两度来到中国,分别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培养了我国外语界的多名著名学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佐良、李赋宁、赵瑞蕻、杨周翰、周珏良等前辈都曾经撰文怀念燕卜荪教授在西南联大的经历,回顾先生给他们的教诲,这也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外语教育史的一个传奇时代。

即使没有这些中国经历,燕卜荪本人也是值得我们了解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英国批评家之一,他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开创了英美文学批评的新时代,形成了一套细读文本的方法。美国“新批评”把他视为先驱,从他的批评著作中得到了重大的启示。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却背叛了这个家庭,思想上更加倾向于自由人文主义,对下层人民充满了同情。他来自一个基督教文明,但是却对佛教思想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并且在著作中多次严厉批判基督教的所谓“折磨”崇拜。他在青年时期有同性恋倾向,并作爱情诗送给他的同性恋情人,但在成年时却改变了性取向,转向异性恋并结婚生子。……

约翰•哈芬登(John Haffenden)《威廉•燕卜荪传》为读者披露了燕卜荪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和思想轨迹。特别是在关于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的章节中,哈芬登通过燕卜荪的日记以及其他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国际主义的燕卜荪。

王佐良全集

陈琳

推荐理由:

王佐良先生既是诗人、翻译家,也是文学史家、教育家,更是一位爱国者。他对人民的深情,秀美动人的文采,有关文学理论、英国文学史、英国诗歌、西欧文学、不同民族文学的契合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文化交流来实现和谐世界的梦想以及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国际主义者的高尚情操,都通过这套《王佐良全集》传递给读者。今天我们读了他的著作,读了他的诗,看到了他的人品,我们也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升华,进而提高了我们的素养和品位,使我们能够成为有更多一点的高级趣味的人,使我们能成为对人民更加有益的人。

葛浩文文集:论中国文学

王颖冲

推荐理由:

葛浩文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首席且惟一的接生婆”,其译著备受瞩目,但作为一位学人译者,他除了博士论文《萧红评传》外还有丰富的著述,值得我们梳理挖掘。这些研究多为零散的篇章,用作者自序中的话来说:“做研究写的文章,有时因为种种原因想要翻看,就发现即使能找出来,也都分散各地:有发表在刊物上的,有影印复制本的,有手写的稿子,有英文的,也有中文的。”而本书是葛浩文文集首次在中国大陆结集出版,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本书收录的文章既有对文学脉络的宏观梳理(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中国现代小说概论》等),又有专题个案(如萧红、鲁迅、萧军、黄春明、李昂、柏杨、莫言等)。该文集并不全是纯粹的学术论述,其中的演讲稿风趣幽默,例证丰富,表达出葛浩文个性化而不失中肯的观点,读者能够比较轻松愉悦地翻看。与此同时,一些文章的附录资料和书目整理是很有价值的史料,例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一文中列出了美国自1953年起近20年里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某些专题所作的博士论文一览表、1970年代以前中国现代文学翻译成英文在美国的流传情况等,这些材料有助于观察中国文学英译传播的发展源头和趋势。

跟莎士比亚学编剧:戏剧大师的传世写作诀窍

邵雪萍

推荐理由: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以各种理论解读其作品的学者早已多如海沙,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学界后辈而言是宝贵的学习资料,但充斥专业术语的论文、专著始终让大众敬而远之。密歇根大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博士J. M. 埃文森的《跟莎士比亚学编剧:戏剧大师的传世写作诀窍》与上述成果截然不同。埃文森撰写此书的目的,不在于使莎剧成为某种批评理论的试验场,而在于从最卖座、最历久弥新的莎剧作品中寻找并阐释莎士比亚在编剧方面的过人之处,帮助有志于投身文学创作的读者发现增强作品艺术性的窍门。

就笔者看来《跟莎士比亚学编剧:戏剧大师的传世写作诀窍》中最值得一看的是第9章、第19章和第20章。

第9章题为《尤里乌斯·凯撒》,这章对于喜欢文学创作又自觉创意不够的人提供了福音。在此章中,埃文森借助对《尤里乌斯·凯撒》的分析,指出因为观众好奇心旺盛,历史人物的秘密和私生活可为历史事件改编的文学作品(包括剧作)提供看点,让真实事件与英雄主义一道成为催生非凡故事的重要元素。来自私生活的细节使伟人的光环散去,展现出观众最喜爱的有血有肉、有弱点的一面,而英雄人物的刚毅品质也会如同黑暗中的火焰,以生命的有限和脆弱为映衬,燃烧得更为耀眼夺目。埃文森指出,像凯撒这样的伟人的事迹,最适合用史诗般的宏大气魄来讲述,他的战绩、政绩、雄才大略,以及他的遇刺给罗马社会发展进程带来的剧变,使得整部剧作激动人心。厚重的历史感能为剧作增加了深度,也能激发观众和读者的怀古幽情。所以,只要能让逝去的往昔在剧作中得到直观、生动的呈现,大可放手从史书、从流传已久的老故事里找素材。

在这个章节后,埃文森将她从《尤里乌斯·凯撒》中提炼出的创作诀窍归纳为:“观众想要深入窥探历史人物的秘密和私生活,那就写给他们看吧。无论什么样的历史事件,无论它如何发展,观众都希望看到英雄。观众想要感受到历史事件的意义,那就把故事写成史诗吧”(见此书第83页)。本章中用来与《尤里乌斯·凯撒》化用历史事件的创作方式进行平行比较的是《雌雄大盗》《泰坦尼克号》和《斯巴达300勇士》三部影片,读者在阅读埃文森的分析后再观赏这些影片,便能亲身体会她在总结诀窍时所言非虚。

在本章的练习部分,埃文森提出了以下问题:

1.回忆你最喜爱的历史电影。这部电影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对你有所鼓舞吗?

2.选出一个历史事件,以一个不知名的英雄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我们能从中得知这一著名事件的哪些新秘密?从这个新的角度出发,我们如何窥见真实事件背后的私生活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3.查阅本地的报纸。你能找出可以围绕它写出一个好故事的真实英雄吗?故事能鼓舞其他人吗?你能以史诗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吗? 

它们为想写剧本却找不到头绪,或是苦于缺乏素材的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此书第19章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剧作为何能历久弥新。埃文森把这种特质归因于莎士比亚在改编他人作品时善于点石成金的能力,归因于他的作品始终围绕困扰人类的根本问题——爱情、家庭和战争等,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使他的作品充满巨大的争议性和可供阐释的空间。另外,在为观众和读者铺陈动人故事时,莎士比亚从未忽略语言表达上的诗意,在他作品中含义深邃隽永、令人读后齿颊生香的台词随处可见。充满生机与美感的表达加深了它们承载的思想在读者与观众心中的印象。进剧场观演莎剧的人和独坐书斋阅读莎剧的人,都容易被这些精妙词句俘虏,在含英咀华时成为莎士比亚的忠实拥趸。

在第20章里,埃文森指出,莎剧之所以能逃脱时间的镰刀,在不同的世代赢得观众的心,主要应归功于莎士比亚勇于突破常规的精神。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被视为主流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主题鲜明、讲述典型人物经历或参与典型事件的作品一度被奉为经典,但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却没有支配性的主体,也没有可有可无的“次要人物”和琐碎情节。他了解陈规却不为它束缚,在塑造人物时让他们闪射出人性的复杂多面,他的每部剧作在结构和长度上都差异不小,给人留下了一种他在孜孜探寻最佳创作方式的印象。前人就文学创作规则立下的训诫足以汗牛充栋,莎士比亚为了写出佳剧却能别出心裁,打破常规,这种在文学创作上坚持自我的做法,使他得以超越一切墨守陈规的作家。埃文森引莎士比亚的创作作为成功的模范,也是为所有特立独行、坚持到底的艺术家摇旗呐喊。

在书末,埃文森为《理查三世》《驯悍记》《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亨利五世》《尤里乌斯·凯撒》《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冬天的故事》这14部上演、影视改编率居高不下的传世作品提供了简介,用1-2句话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精髓所在。书中用于与莎剧进行平行比较的电影作品也在书末作了汇总,每部电影的发行年份和摄制组成员信息都得到了完整的说明,即使是不熟悉西方电影的读者也可“按图索骥”,在观影过程中验证、学习埃文森提供的诀窍。

《跟莎士比亚学编剧:戏剧大师的传世写作诀窍》全书语言浅显风趣,译为中文后受过中学教育的人都能读懂,售价49元,网店可买到二手书,也能买到打折的新书,对喜爱编剧的朋友来说性价比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