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Translated or Not to Be—PEN/IRL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推荐理由:
《译还是不译——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一书2007年由国际笔会(PEN)和拉曼鲁尔大学(Ramon Llull Institute)联合出版,在法兰克福书展时推出,广受翻译和翻译研究界的好评。它勾勒了国际文学翻译的总体局面,描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学在英语文学冲击下的困难与努力。作为通用语种的英语在文学和文化传播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大量英语文献经翻译传播至其他民族,而反向译介的数量则远远无法与之齐肩。例如在美国,翻译文献(包括文学)的比率非常低,这就引发了对全球化语境下英语侵略性的讨论。在这样的形势下,译者和学者们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积极开拓思路和途径来推广本国(族)文学。本书中各国案例分析的部分尤其值得一读,涉及荷兰、阿根廷、加泰罗尼亚、德国、中国和法国6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外译工作。各地开展了不同的项目,运用了各类推广传播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翻译并不是单纯的案头工作,不光靠译者在文字上下功夫;译本接受和影响的好坏,与政策制定、文学中介、市场营销、文化大环境等方面都息息相关,值得我们详细研究以便合理部署、优化流程。这是一份有较强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报告,对翻译研究者来说也有许多宝贵的实证数据和个案分析。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最佳做法,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或可借鉴。
Multimodal Tex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Insights
推荐理由:
该论文集由世界著名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Wendy Lee Bowcher教授编著。论文集分为四部分,分别收集了来自非洲、中东、欧洲、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的数十位学者在多模态语篇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来自约旦的Kawakib Al-Momani教授撰写的第三章用视觉传达与符号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政治竞选海报的意识形态。清华大学方琰教授撰写的第九章用O'Toole的分析框架研究了我国清明上河图的多模态意义。Maria Cecilia Columbi 教授在第十二章通过分析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双语广告牌,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和符号在现今社会的交织与错综复杂。全书各章语料生动,论证科学,对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The Pragmatics Reader
推荐理由:
语用学从具体语言现象和问题的语用研究,发展为当今多学科对话和交融的平台,未来,语用学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走向更多的界面研究。该书展现了这一语用学发展的脉络。编者集合了全球语用研究著名专家,撰写的议题涵盖语言语用学、新格莱斯与后格莱斯语用学、指向性(Indexicality)、历时语用学、礼貌、面子与不礼貌、跨文化语用学、语用与会话—发展与临床语用学等。既有经典著作,也有最新成果,内容丰富,涵盖语用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发展趋势。阅毕此书犹如走过语用学的长廊,有清风拂面,清新视野之感。If you are lost in it, it is not my fault!
Redrawing the Boundar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推荐理由:
本书重在关注最近几十年来日益拓展的英美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系列变革和发展,为之撰文的学者大多是美国高校英美文学研究某一分支领域内公认的权威或后起之秀,该书的主编之一史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本人就是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本作涵盖的研究范式多,领域广,分类细致而准确,各个章节的议题明确清晰,无一不激扬起当代英美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变革之风。无论是浪漫主义研究,还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议题的讨论,都是由目前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执笔,高屋建瓴,有很强的启迪作用。
语料库语言学文摘(2013年第1期)
推荐理由:
语料库研究素以量化描述见长,然而若止于量化,终于描述,语料库语言学这株苗圃新花,将注定是昙花一现,也必定营养不良,难以长盛。不少人主张应结合现有理论阐释量化数据。遗憾的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本期《语料库语言学文摘》(以下称《文摘》)所收2013上半年刊发的一些论文值得格外关注。无论是针对本族语或中介语的研究,都在数据的理论提升方面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本期选出的全文转载论文,多数都注重语料数据和现有语言理论的结合。比如,与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张立飞、严辰松)、二语习得理论(章柏成)、篇章体裁分析(张乐、卫乃兴)、语言类型学视角(李金满、吴芙芸)、心理语言学研究(李海、张淑静)、社会认知(谭业升)等领域的相互关照。可见语料库语言学除去坚守自身理论内核外,还具有包纳其他语言学理论的开放性。语料库语言学与相关研究领域的互通,表明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扩展空间。
《文摘》全文收录论文的作者,多数并非专攻语料库语言学的学者,他们有各自的理论立场。这些学者的加入,使得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丰满了许多。语料库语言学不再仅仅热衷于词块、主题词、搭配、语义韵这些传统议题。随着更多学者带着各自理论视角投入语料库研究,可以预见语料库语言学将会不断孳生新的研究增长点。
《文摘》收录论文中体现出的研究动向,若借用研究方法相关的概念来看,可以说它们或多或少都采用了某种方式的“三角验证”(triangulation)。这种译法,多少有些生硬。同古汉语一样,此处的“三”是虚指,表达“多”的含义。因此,triangulation称为“多重验证”或“多重论证”更合本义(有关triangulation的类型,可参看Denzin 1970: 301)。诚然,《文摘》八篇选文中,很多更应看作量化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混合型研究设计(参看Hashemi 2012)。多重验证是为加强论证的信度,混合设计(尤其是“后继型混合设计”,sequential design)则更多是为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中,语言学理论的引入,有助于深化语言描写层次,挖掘现象背后机制的同时,还肩负着与相关领域进行理论对话的使命。比如,张立飞、严辰松一文,利用平衡汉语语料库,就汉语中的复杂名词短语,特别是“的”字连用和单用的语言事实,对语法界权威观点(刘丹青 2008)提出质疑,修正了此前对独“的”复杂名词短语使用规律的描述,并从认知功能角度做出合理解释。在研究结论处,张立飞、严辰松认为“语法虽然有着功能或认知上的动因,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呈现出一种概率性”。可见“计算机时代的田野调查者”(许家金 2011)很有必要与“坐而论道的语言学家(armchair linguist)”互学互辩。照此下去,语料库方法强于形式描写,弱于理论阐释的状况自会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