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修订版)》
推荐理由:
译者研究是近年来翻译史研究的热点之一。《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修订版)》在选题、文献整理、研究方法等方面,为当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做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建构了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译者研究模式:译者研究离不开对宏观历史语境的梳理以及对翻译文本的微观细读。史学研究必须要有扎实的文献整理基础与版本校勘的基础,翻译文本分析必须有严谨缜密的批评和论述,史论结合并辅之以相应的理论解释框架,才能够建构起一个多维度、立体的译者研究。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推荐理由:
国内翻译研究发展非常迅速,似乎是一片繁荣景象,但繁荣的背后又有多少国内学者提出原创性翻译理论呢?有影响的屈指可数!原创性翻译理论,包括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谢天振的译介学、吕俊的建构主义翻译学、黄忠廉的变译理论、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等,这些理论初具学派特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对而言,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的学派特征更为明显,理论创新性也很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似乎也更大,研究队伍也呈现出“从个人到团体”“从跟随到开拓”“从分散到聚集”“从国内到国外”的特征。作为生态翻译学的领军人物,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引来了不少批评。然而,建设性的批评往往比盲目的跟从更为重要,更能引发被批评者的思考。
在此向大家推荐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主要目的有二:第一,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容、发展史、目前瓶颈与潜力等;第二,看看别人是如何“批评”的,批评得是否有道理,怎么才能进行真正的批评?
江进林,2018,我国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的统计分析. 外语界, (2):40-48。
推荐理由:
半个多世纪以来,外语测试研究在国外备受关注,从“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到“测试有用性框架”,再到“基于证据的社会—认知效度框架”,测试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对外语测试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界已对1996-2005年国内的外语测试研究进行了回顾(蒋显菊 2007),但近十余年的研究进展尚缺乏梳理综述。从国内测试研究的实际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研究是书评、理论介绍、大纲或测试方法的操作描述、现状反思类文章(Cheng 2008),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期将阅读“我国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的统计分析”,了解我国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年发表的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分析研究的整体趋势、内容和特点,反思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外语测试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思路。
Continuum Compan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推荐理由:
该文集所收录文章着重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中的实际运用,对不同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书可谓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人员不可多得的一部指南(companion)。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olinguistics: A Practical Guide
推荐理由:
该书是一部学术文集,汇集了20位专家,每人负责一章,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对每一具体方法进行了深入讲解和介绍。该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介绍与实例紧密结合。从第二章到第二十章,作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均采用了理论介绍与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没有任何一个章节是纯粹的理论介绍,或者纯粹的实践操作。编者之一Janet Holmes是社会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其率领的编写团队,协同发力,为读者奉献出各自最为精彩的研究方法展示。本书与上一本书虽均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著作,但是编写思路大不相同。读者可以将两本书结合起来阅读:既能获得有关社会语言学研究一般流程的基本知识,又能了解具体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