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与“全球”对话中的身份认同定位——社会语言学学术写作和国际发表中的挑战和回应
推荐理由:
该文以社会语言学学术论文国际发表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目前我国学者在国际发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具有实操性的建设性意见。虽然是以社会语言学学科为例,但是文中提出的问题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是比较常见的,因此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
推荐理由:
该书是一本教材,由密歇根大学的John M. Swales和Christine B. Feak两位教授共同撰写。该书的主要特点是:编写思路按照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过程展开,从宏观到微观组织各个单元,基本思路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两位作者将学术论文撰写中的常用核心技能做了分解:比如概述文献的能力、评价文献的能力、整合文献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等。作者先分别讲解这些技能,最后再将其整合起来。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练结合,练习丰富。作者在讲授每一项技能时,总是结合实例,让读者在实际分析和实践中掌握各项写作技巧。平均每项技能后均有2-3个练习与之匹配。
该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将学术写作语言表达与学术写作技能融为一体。每个单元都包含若干个语言表达结构讲解及练习。这些结构与相应的写作技能密切相关,读者可以一边学习写作技能,一边了解语言表达,事半功倍。我曾在“方法论与学术写作”课程上使用过该教材,学生反馈非常积极。
Two types of strategies used by Japanese scientists, when writing research articles in English
推荐理由: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1.非英语本族语的研究者在研究论文写作的过程会遭遇怎样的困难?2.面对这些困难所采取的学习和写作策略有哪些?文章以日本的研究者为采访对象,而这些日本学者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很多中国的研究者目前面临的问题,从而引发我们的共鸣与思考。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
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有三条:1.语言学与心理学联系紧密,无论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上,还是对于目前的热点方向如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心理学的思维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语言学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2.本书通过实例,清晰详细地介绍了研究报告的各部分内容,十分具体地讲解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对学生和撰写学术论文的研究人员具有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意义。3.本书既有英文版,也有中文译本,中英文相互参照,非常有利于初学者深入地理解所述内容。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
推荐理由:
在二语教育(含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构架中,有四大重要并交织融动的维度和研究导向:(1)教师与教学;(2)学习者与目的语学习/习得;(3)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趋同和差异;(4)教育教学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这四个维度开展的科学研究在发展上并不平衡。对语言本体的研究历史最为悠久,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形成了独立的语言学学科,还发展了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分支学科,研究硕果累累;在诸多语言中对英语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二十世纪中叶至今,二语教学和二语习得先后形成研究态势,陆续产出了颇有影响力的成果。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二语教师与教师教育研究起步,至今已在我国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方向。遗憾的是,虽然二语教育环境研究在国际上已经获得一些标志性进展,但在我国,直到本世纪前十年,系统的、基于实证的外语教育环境研究一直是个有待填补的空白,虽然人们普遍希望能在理想的环境里工作。
究其原因,显然不是学界没有看到二语教育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个人的讲学经历使我意识到,是环境研究的难度让人感到无从下手,因为讲座之后,老师们提出的共同问题常常是“环境究竟是什么?” “应该怎样去着手研究环境?”等等。
幸运的是2011年苏州大学顾佩娅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获得批准(编号:11BYY042),开启了我国首项对外语教育环境的系统性、规模性实证研究。顾老师是外语教育学界所熟悉的研究者,在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返回祖国,积极投身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培养和凝聚了一批批有志向的青年学者。她在学术上踏实进取、稳步开拓前沿课题的精神令我敬佩。
我有幸提前阅读了顾老师和她的团队撰写的专著《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简称《环境研究》),在此衷心祝贺该书的出版,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向大家推荐这部不负众望的研究成果。
首先来概括一下《环境研究》的亮点:选题前沿,且直面当下外语教育改革中高校英语教师在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复杂样态;理论思路前沿,且与方法论在哲理上通融;成果呈现多维度多角度创新,且蕴含对建构本土化教师发展环境的建设性探索;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环境研究、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和优质环境建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环境研究》解答了哪些外语学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在我看来,该书有理据地回答了四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教师职业发展与其所在的职业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运用人本主义的生态学理论思路,强调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教师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或消极地营造着教师自身所在的环境;而环境总是渗透在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体系中,激励或制约着教师发展。在把握自己和环境的互动中,教师的主体性起着重要作用。人本主义生态学理论思路使该研究走出了分别孤立考察环境和人的窘境,还原了人与环境复杂关系的生态本质,产出了实在、可信和有效的成果,不少教师感到困惑的“环境究竟是什么”和“如何着手研究环境”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第二,高校英语教师的当下状况如何?通过颇具新意的规模性叙事问卷调查和教师文化个案深度描述,该书展现了这一群体在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复杂样态,为管理层人员和广大外语教师直面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了重要参照。
第三,《环境研究》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哪些新意?该书的子课题呈现多角度的新意:如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模型的建构(第三章),教师文化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意义结构的提炼(第四章),教师面对科研困境所采取的情感策略(第五章),教师职业韧性的特质和影响因素(第七章)等。该书首次探究了教师解放性素质的重要内涵及其过程性特点:如个体能动性(第八章)、转化性学习(第九章)、教师职业共同体发展(第十章)。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多个子课题都十分重视挖掘教师与环境互动中的本土化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这些实证性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前沿性、针对性和导向性,其应用价值在于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启示。
第四,该书在研究方法上有何创新?作者把叙事作为理念提出,解析了叙事对环境研究的重要启示:叙事的人文价值和解放性功能,叙事所蕴含的探究精神。另外,项目组对实证性子课题的设计有两个特色:抓住了影响教师发展的关键素质,课题的排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最后,该书的出版又一次验证了教师科研团队合作的力量。几年的过程中,我有幸目睹了这个跨地区、跨学校类型、跨年龄和经历的教师科研团队精诚团结、共闯难关的过程和多赢的收获。这是一个教师合作探索和创造适合自己成长的生态环境的典型。书中呈现了众多真实、丰富的教师叙事,简明生动的情景分析和表达产生了前沿理论“接地气”的特殊效果。我相信,这部作品对大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学校管理者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